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帝内经》现学现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75007
  • 作      者:
    徐文兵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现代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了,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饮食习惯。作者通过对《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幽默风趣的解读,希望现代人能够亲近自然,回归传统。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明确了养生的方向,那就是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必须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指出了现代人司空见惯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冬泳、去健身房、吹空调、抽脂等等;提供了最基本的关怀,怎么吃,怎么喝,不要吃反季节的东西,不要喝冷饮和碳酸饮料,起居作息要跟随自然的规律;养生需要先养心,现代人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如何做到恬惔虚无;针对女子养生和男子养生,作者按照不同的生命周期,提供不同年龄阶段的养生要点。总之,本书是想要阅读《黄帝内经》的入门读本,是所有致力于养生的人们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
展开
作者简介
    徐小周,字文兵,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在东直门医院及中医学院校办工作。1987年随裴永清教授侍诊抄方,1997年正式拜师,研修《伤寒杂病论》以及经方的临床应用;1997年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2002年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2004年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 <br>    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获美国针灸协会特别奖,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荣誉市民。1998年考取全美中医师、针灸师资格证书。1999年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2000年再次赴美访问,考取美国马里兰州针灸执照。目前在国内从事中医诊疗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br>    曾在北京卫视《中华文明大讲堂》讲解《黄帝内经的智慧》,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目前已出版图书《字里藏医》、《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根据徐文兵大夫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所做六集系列讲座整理润色而成。作者认为,我们拥有的现代工具正是催生现代病的根源;我们经常出入的健身房或许达不到健身的目的;我们“每天一袋奶,强壮中国人”的理想可能只是个商业口号……回归自然,回到传统,正是《黄帝内经》所揭示的古老智慧;看清方向,讲究方法,是徐大夫给大家的养生建议。具体来讲,本书特别提出了如下的养生忠告:<br>    一、恢复身体的感知很重要:冬泳、吹空调等“现代生活方式”,正是降低身体敏感度的罪魁祸首;<br>    二、会吃饭、会睡觉,是养生第一课:吃蔬菜就一定好吗,喝什么茶要看是哪里人;<br>    三、养生先养心: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如何做到恬惔虚无;<br>    四、给女性朋友的特殊建议:健康的人最美丽,千万不要做抽脂手术;青春期要含胸不要挺胸;轻松度过更年期;<br>    五、给男性朋友的特殊建议: 不要提前补钙;养好胃就能补肾益肾。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道法自然<br>    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但其实多是不肖子孙。什么叫不肖呢?古人讲“肖”是相像的意思。比如说我们画一幅肖像,如果比较传神,叫“惟妙惟肖”。但是我们现在除了长得像祖先以外,我们的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已经跟他们相去甚远了。所以,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传统。<br>    现在我们就以《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为线索来看看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认识自然、认识人体以及怎么去养生、保健、治疗的。<br>    养生首先是找对方向<br>    养生首先是要找对方向。<br>    养生之道,首先要了解人或自然的本性,由此才能明确方向,知道往哪儿努力。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情去养生,而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br>    什么叫养生?当你养一盆花的时候,要先了解它的本性是什么,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情去养。你觉得它渴了就浇水,你觉得它饿了就施肥,最后植物都死了,花盆摞了一堆。所以说,养生的基本要求是,你要了解它的本性。<br>    “养生之道”的“道”指的是方向。“道”字上面是“首”,代表人的头,底下是“之”,代表方向。我们说的养生之道,就是要掌握人或者自然的本性,知道要往哪儿努力。<br>    黄帝意识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岐伯请教。他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意思是,我听说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都能活一百多岁,而且他们的动作一点都不显得衰弱。<br>    古人的行文用字和我们不大一样。我们现在都是说动作。什么叫“动”,什么叫“作”呢?繁体字的“动”是这么写的,勤,左边是重,右边是力。它指的是用我们的脚发力。“动”的左边加一个“足”,就是“踵”,脚后跟的意思。道家还有个说法叫“踵息”,意思是说脚后跟也会呼吸。我们都知道,练武功的时候,脚尖一挑,脚后跟发的力全部到全身。我们在练一些内家功如太极拳的时候,有一个要求叫“力由足底起”。当脚后跟着地的时候,力量能通过脊柱传遍全身。所以说,动是指动脚。而作呢,是五指张开,是指动手。“作业、作品、作坊”等指的都是动手。<br>    黄帝观察到,当时的人年纪不到五十,手脚就不那么灵活了。就是说,动作的频率、幅度、力量都衰弱了。<br>    “衰”是古人专门描写人的力、气、色的词。我们说人年老色衰,指的就是这种感觉。为什么人一上了年纪手脚活动就不太灵便了呢?蜥蜴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变色,还把小尾巴自断下来逃生,这是舍去末端梢节来保护身体。人也是这样。当气血不足的时候,他会先保证身躯的气血供应。同时,流向四肢末梢的气血就减弱了。人老先老腿,这是黄帝观察到的现象。<br>    这就又引出两个字:身和体。身是指躯干,体是指肢体、末梢。我们经常说有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就是不动胳膊不动腿。身和体谁更重要呢?毫无疑问是身。现代人经常去健身房,真的是去健“身”吗?<br>    “健身”不同于“健体”<br>    现代人经常去健身房,是去健身还是健体?是合乎养生之道还是舍本求末?<br>    现在我们发现,50岁左右猝死的人很多。为什么呢?黄帝提到,当时的人到了50岁,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气血收回来,供应身,舍了体。现在我们有手段了,有健身房了,手脚不灵便的时候就去锻炼,强迫气血从身分流到四肢。他们的动作看上去很矫健,可是哪里虚了呢?心虚了,供应心脑的气血不够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不是“动作皆衰”,而是容易猝死。<br>    因此,健身房应该叫健体房。我们为什么容易活动胳膊腿呢?因为它是随意肌,想怎么动,随着意识就可以动。可是身躯里面的脏腑,它的工作能随你的意吗?你说我心跳快一点吧,胃蠕动快一点吧,它听你的吗?它是不随你的意的。那它随什么?道法自然。它有另外一套系统控制。你放弃刻意,达到一种忘我状态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我们中国传统的健身方式不是健身房跑步机那一套,而是站桩。站着像个桩子一样,手脚都不动。可是,这时,所有的胃肠开始蠕动了。这才叫健身。<br>    现代人为什么不懂得去健身呢?因为他活得太刻意了。他不愿放弃后天的那一套东西,所以道和自然就回不来。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回归到自然。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道法自然<br>  养生首先是找对方向<br>  “健身”不同于“健体”<br>  随顺自然的节拍<br>  “调和”的重要<br>  吃饭的讲究<br>  饮水的学问<br>  喝“适合”自己的茶<br>  起居作息要规律<br>  “形与神俱”靠什么<br>第二讲  背道而驰<br>  酒可以喝,但一定不能过量<br>  喝酒对“精”的伤害<br>  千万不要做抽脂手术<br>  节欲很重要<br>  献血要慎重<br>  别做“反自然”的事<br>  成年人应该“断奶”<br>  吃肉吃素因人而异<br>  要分清“饥”和“饿”<br>  生活现代化与本能退化<br>  调神就是调节奏<br>  想冬泳,先问问自己是松柏吗?<br>第三讲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br>  学会分清“智”与“慧”<br>  “虚邪贼风”到底是啥<br>  对“虚邪贼风”,要远远地躲开<br>  贼风对身体的损伤<br>  “七情”也是病因<br>  凡事看开点,给邪气以出路<br>  不会爱自己,如何爱别人?<br>  给心灵加一个保护层<br>  情绪恢一点好<br>  要活出一种境界<br>  不生病的秘密<br>  学大猩猩拍打心包<br>  膻中穴和内关穴的作用<br>  存住精,守住神<br>第四讲  节制欲望活出天真<br>  忘掉该忘的,记住该记的<br>  别纵欲,别抑欲,要节欲<br>  可以无知,不能无觉<br>  保护好心神才能不惧<br>  “过劳”的危害<br>  “气顺”的含义<br>  怎样对待别人的欲望<br>  尊重内心,活在当下<br>  不攀比,自得其乐<br>第五讲  女子养生<br>  7岁:要注意补肾<br>  14岁:任脉太冲脉要畅通<br>  21岁:要含胸而不要挺胸<br>  28岁:抓紧时间结婚生子<br>  35岁:注意保养胃和大肠<br>  42岁:需要关爱的年龄<br>  49岁:轻松度过更年期<br>第六讲  男子养生<br>  8岁:千万不能提前补钙<br>  16岁:注意不要漏精漏气<br>  24岁:把胃调理好就能补肾益肾<br>  32岁:男人生理的顶峰<br>  40岁:记住要少消耗肾精<br>  48岁:不能不辨症状去补。肾<br>  56岁:该开始补肝了<br>  64岁:点点滴滴去养生<br>附录<br>  图1足太阳膀胱经<br>  图2足少阳胆经<br>  图3足阳明胃经<br>  图4手厥阴心包经<br>  图5冲脉<br>  图6任脉<br>  图7督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