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6.1可知,一年级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公共知识模块和职业基础知识模块为主;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接触职业技术能力模块,同时继续保留公共知识模块与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内容;二年级下学期引入职业训练模块与综合能力模块;三年级上学期职业技术能力模块与职业训练模块占据主要位置,同时公共知识模块、职业基础知识模块与综合能力模块在学期末结束;三年级下学期职业训练模块占据主流,同时辅以职业技术能力模块。
这个基本结构与课程模块的比例构成相结合,可作为课程大纲的基本设计依据。
2.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
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基本结构不可能完全适合所有专业课程设计的要求,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1)生源不同造成的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包括两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与职高、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针对复杂的生源状况,应该在课程模块进程安排上把两类生源的人口水平体现出来,即针对普高生源知识理论知识较为扎实的情况,在第一学期适当减少公共知识模块的课时比例,同时争取早日引入职业技术能力模块的内容;针对非普通高中生源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特点,可在一年级适当加大公共知识模块与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课时比例。
2)专业不同造成的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
专业的差异始终是困扰课程设计者的一大难题。仅从1999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来看,全国目前现有八大类、1838个职业。基于此,课程设计者在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大类的不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