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09832
  • 作      者:
    傅进军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大学素质教育是大学育人的重要教育理念。大学生活动作为大学课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方法。《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从教育者的角度,探索如何通过大学生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培育大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拓展大学生能力,促进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和身心健康,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层次清晰,思路开阔,既有抽象的理论阐述,又有具体的案例剖析;既有历史层面的反思,又有现实层面的观照;既着眼于中国大学生活动的现状,又放眼全球,借鉴和吸收国外大学生活动的精髓。
    《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可作为高等教育研究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学生活动理论研究读本,也可作为青年学生进行大学生活动实践的参考材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大学教育目的与宗旨
    一、教育目的
    目的是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根本特性,也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可以说,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具有预期的目的。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说教育的本质问题要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教育的目的问题,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为什么”的问题。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要求,它既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又规定了教育的方向。也就是说,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态。人们之所以进行教育活动,也就是要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形成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成长为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
    翻开人类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国家,有着各种不同的教育目的。
    在古代,孔子有感于当时社会的实际,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君子”,这样的君子必须“有道德有才能可从政”。《大学》开宗明义规定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就是“明明德”,即把人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进一步的目标是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民众的善,即“亲民”。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大学教育目的与宗旨
一、教育目的
二、大学教育目的与宗旨
三、大学教育偏差及变革

第二节 大学生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一、大学生活动
二、大学生活动的对象
三、大学生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 大学生活动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大学生活动的内涵
一、活动与实践的关系
二、大学生活动的定义
三、活动教育与大学生活动的比较

第二节 大学生活动的特点
一、大学生活动的实践性
二、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
三、大学生活动的开放性
四、大学生活动的整体性
五、大学生活动的专业性
六、大学生活动的灵活性
七、大学生活动的延续性
八、大学生活动的辐射性
第三节 大学生活动的目
第八章 大学生活动的资源配置
第九章 大学生活动的评价
第十章 国外大学生活动述评及启示
第十一章 21世纪中国大学生活动精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