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66981
  • 作      者:
    刘卓红,钟明华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研究》,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五个如何’认识新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当代高校德育研究丛书”系列专著之一。该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发展为背景,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基本线索,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各种认识问题,对如何实现当代德育模式的转型,实现德育文化的改革和创新,建构开放德育做了系统的论述。<br>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走向开放的德育<br>    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德育的历史都源远流长,它是教育中最古老的部分。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德育的作用功不可没。正是德育成人向善的价值追求,引领社会向文明的方向发展,并与社会的时代主题共契前行。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之中,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是一场艰巨复杂的革命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承载着价值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德育也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德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实现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从封闭德育向开放德育转换。德育走向开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推进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br>    一现代文明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br>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掀开了欧美现代文明的序幕。一批早期爆发产阶级革命的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随后,以欧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全世界都被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向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成为世界文明的时代表征。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已经成为中国不可绕开的发展路径。<br>    (一)现代文明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br>    所谓现代文明也就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文明,即工业文明。尽管现在已有后工业化的信息文明之说,但其以工业化为依托的性质并未改变。<br>    ……
展开
目录
    导言<br>    第一章 走向开放的德育<br>      一 现代文明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br>    (一)现代文明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br>    (二)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br>      二 现代文明发展对德育开放的影响<br>    (一)现代文明发展对德育的积极影响<br>    (二)现代文明发展对传统德育的挑战<br>      三 开放德育是德育发展的历史必然<br>    (一)社会变迁与德育发展<br>    (二)开放社会与开放德育<br>    (三)开放德育的理论和模式<br>    第二章 开放德育的构成和特征<br>      一 开放德育的理论基础<br>    (一)哲学:人的全面发展<br>    (二)文化人类学:人与文化的交互作用<br>    (三)现代教育论: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br>      二 开放德育“范式”及其基本特征<br>    (一)文化视野中的“封闭德育”与“开放德育”<br>    (二)开放德育范式的基本要素<br>    (三)开放德育范式的基本特征<br>      三 开放德育的维度与价值<br>    (一)开放德育的三个维度<br>    (二)开放德育的主体价值<br>    (三)开放德育的社会价值<br>    (四)开放德育的教育价值<br>    第三章 开放德育的现实取向<br>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德育重构<br>    (一)当代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br>    (二)传统德育与现代化的矛盾<br>    (三)面向现代化的德育重构<br>      二 生活世界的敞开与德育的回归<br>    (一)生活与道德的诠释<br>    (二)传统德育的错位与缺失<br>    (三)面向生活世界的德育回归<br>      三 现实的追求及超越与开放德育的实现<br>    (一)面向现实是德育发展的动力<br>    (二)立足生活是德育创新的源泉<br>    (三)超越现实是德育本质的彰显<br>    (四)人本追求是德育的现代使命<br>    第四章 开放德育的精神家园及历史传承<br>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资源及其德育价值<br>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与现代德育的关系<br>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资源<br>      二 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与出路<br>    (一)传统道德的传承危机<br>    (二)本土道德的认同危机<br>      三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继承与创新<br>    (一)传统道德是道德教育的根基<br>    (二)传统道德是道德教育高端目标的必要条件<br>    (三)本土道德价值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br>    (四)道德教育的创新<br>    第五章 西方德育文化的辩证审视<br>      一 概念界定和历史追溯<br>    (一)西方德育文化概念的界定<br>    (二)西方德育文化的形成和历史演进<br>      二 西方德育文化的主要内容<br>    (一)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价值诉求<br>    (二)理性主义的哲理基础<br>    (三)自由公民的培养目标<br>    (四)趋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指向<br>    (五)德育理论和德育方式的多元发展<br>      三 西方德育文化的主要特征<br>    (一)内容广泛和以道德教育为核心<br>    (二)世俗性和宗教性并行<br>    (三)情理交融与德智相合<br>    (四)理论深掘和实践创新并进<br>      四 西方德育文化的辩证审视<br>    (一)汲取:自由、民主、平等的人道价值理念<br>    (二)吸收:自由公民的现代合理定位<br>    (三)借鉴:理论深掘和实践创新并进、理想性与实效性共举的教育路径<br>    (四)防范:个体本位的过度张扬<br>    (五)警惕:西方文明中心主义<br>    (六)抵制:意识形态霸权<br>    第六章 人本主义个性关怀的德育价值<br>      一 主体性彰显的育德功能<br>    (一)规训德育模式的批判<br>    (二)单子式德育的困境<br>    (三)呼唤沟通德育模式<br>      二 生命情理关注的生活启迪<br>    (一)知性德育的进步意义<br>    (二)知性德育的当代局限<br>    (三)生活德育的人本回归<br>      三 尊重成人价值的人本关怀<br>    (一)泛政治化德育的批判<br>    (二)功利化德育的审视<br>    (三)走向人本的高校德育<br>    第七章 科学主义勃兴的德育启示<br>      一 科学主义勃兴与高校德育<br>    (一)从科学理性张扬到科学主义勃兴<br>    (二)科学主义与德育的相遇<br>      二 科学主义对德育的挑战<br>    (一)科学主义的独断导致德育的迷失<br>    (二)科学主义的僭越形成德育的困境<br>    (三)科学主义的流变带来德育的难题<br>      三 科学主义勃兴对德育的启示<br>    (一)德育应从科学中借鉴理性资源<br>    (二)德育要走出超越科学主义的新路向<br>    第八章 宗教育德功能对德育的启示<br>      一 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br>    (一)宗教教化与道德戒律<br>    (二)宗教组织与宗教精神的背离<br>      二 现实追求与崇高理想的结合<br>    (一)现实追求与终极理想<br>    (二)经验知识与超验信仰<br>    (三)中国人的务实与崇高<br>    (四)在高校德育中实现现实追求与理想信仰的结合<br>      三 情感熏陶与理性辨析<br>    (一)理性与信仰的关系<br>    (二)宗教对情感熏陶的倚重<br>    (三)德育中的理性辨析和情感熏陶<br>      四 人本关怀与宗教信仰自由<br>    (一)宗教的内在矛盾<br>    (二)宗教偏执与宗教狂热<br>    (三)人本关怀与宗教信仰自由<br>    第九章 建构开放德育的价值导向与文化自觉的生成<br>      一 自觉民族文化意识的确立及培育<br>    (一)开放德育价值导向下的自觉民族文化意识<br>    (二)开放德育要坚持民族文化自觉的社会价值导向<br>    (三)开放德育要坚持自觉民族文化意识的个体价值取向<br>      二 整合中生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br>    (一)价值导向阐释<br>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br>    (三)体现价值导向的道德规范<br>      三 公民意识与共生性主体的完善<br>    (一)公民意识的真正确立<br>    (二)共生性主体对“单子式”主体的超越<br>    (三)多元价值中共生性独立人格的生成<br>    第十章 开放德育的运行机制<br>      一 开放德育运行机制的基本界定<br>    (一)机制的内涵<br>    (二)开放德育运行机制的内涵与功能<br>      二 开放德育的动力机制<br>    (一)德育理念的创新机制<br>    (二)德育目的的革新机制<br>    (三)教育模式的优化机制<br>    (四)德育方法的鼎新机制<br>      三 开放德育的调控机制<br>    (一)开放德育的导向与组织机制<br>    (二)开放德育的控制与协调机制<br>    (三)开放德育的教育教化机制<br>      四 开放德育的保障机制<br>    (一)开放德育的思想保障机制<br>    (二)开放德育的制度保障机制<br>    (三)开放德育的人才保障机制<br>    主要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