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课程与教学评论.第1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017885
  • 作      者:
    杨启亮, 李如密主编
  • 出 版 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课程与教学评论(第1辑)》为《课程与教学评论》的第1辑。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对课程与教学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定位;论教育妥协;新课程中普通高中教学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教学文化及其变迁机制;关于学生学习类型学的探讨等。《课程与教学评论(第1辑)》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困惑的思考: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问
    摘 要:人们把素质教育解读成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把考试竞争简单概括为“应试教育”,是人为地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有几个朴素浅显的问题需要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竞争?而我们对素质教育误解的症结在于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而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适性素质目标是什么,这是个教育目标观念转换问题。所以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转轨”之说不合逻辑,它与考试竞争中的如何考试、如何竞争、竞争什么之间是亦此亦彼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考试竞争
    一、问题: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的困惑
    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搞下来,谁也说不清素质教育是什么了。搞理论的人习惯在书斋里海阔天空,还热衷于满世界地寻找高深的学问,把谁都可以明白的道理说得玄乎其玄,原本是个常用词语的“素质”,原本通俗易懂的“素质教育”(注重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如今成了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为了重建与重构这种全新的教育,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批判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并且把它高度概括为“应试教育”,它不是新事物,而是需要以“转轨”的办法淘汰的旧事物,人们依据自己的实践智慧,普遍地把它解读为“应对考试竞争的教育”。现实是怎样的呢?应对考试竞争的势头未减,而且还在愈演愈烈,因此,所谓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其实就是现实存在着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需要满世界找学问来解释合理性,也不需要掩饰,因为全社会都在实实在在地维护它、支持它。那么,生活在现实中的教育实践者,既然挣不脱考试竞争,也就不容易弄懂素质教育的真谛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向素质教育“转轨”绝不像理论家们纸上谈兵那样轻松,“转轨”意味着教育这列机车需要改道,他们就像是铁路上的扳道工,面对的是呼啸而来的列车,承担的是生死攸关的责任,怎么能不困惑?
展开
目录
(一)
困惑的思考: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

(二)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定位
教育走进自然
论教育妥协

(三)
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局限与症结
跃进、渐进,抑或折中?——试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应然取向
学校成为课程管理主体的课程论意蕴
教师参与课程领导:分析与建议
成绩排名的课程与教学制度知识依据及矛盾——兼学校为什么盛行成绩排名的知识视角解答
新课程中普通高中教学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山东省新课程高考透视与思考

(四)
试论教学的生存论基础
创造性的人文蕴涵与教学
寻求意义:有效教学的入学根基
教学文化及其变迁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研究”进展——以杨启亮先生的教学研究为例
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变革:若干困境与现实选择
课例研究:走向实践性理论的创生
拓展、深化与超越:教学理论研究范式反思

(五)
关于学生学习类型学的探讨
旨在减负、增效的提升学习力的研究和实验
当代儿童学习的信息环境及其教学论意涵

(六)
构建和谐共生的师与生——生态型师生关系定位与研究
成全自己:转变一种教师成长目的观
自然理性:新教学文化呼唤的教师专业精神

(七)
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与省思
近年来台湾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策动向及其问题
市民社会与澳门课程变革机制的理论反思
澳门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分析与展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