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多重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56656
  • 作      者:
    李志英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志英,女,历史学硕士。1953年生,北京市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与研究。主要著作有《近代百年外国对华借款剖析》。另外对现当代教育研究着力颇深,主编《高等教育研究》。发表有关中国近代史以及青年研究的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该书研究了中国近代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从洋务企业的管理与资金筹措,到私人资本主义形态的起源与发展,再到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双重考察,都是作者多年研究近代资本主义的成果。反映了早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梳理了私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土地上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并以以《光绪朝东华录》为例,管窥经济转型条件下知识分子观念之变化。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早期资本主义形态——洋务企业的管理与资金筹措<br>    第一章 洋务派与官办洋务企业的决策<br>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浪潮,它的出现催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br>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的近代转型,首先是从经济开始的,经济形态的变化为政治、文化的转型累积了其赖以发生的最基础的条件。因此,这种经济的转型应当是自发的、从低级向高级渐进的,这样它才能在缓慢的渐进中悄然为依附于它的躯体之上的政治、文化不断提供实现转变的营养,政治、文化等次生因素也才能充分展示其能动性,反作用于经济,为经济的进一步更新提供动力。<br>    然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并非完全发自自身的内在动力,它在西方坚船利炮打击的惨败后痛苦地转身向西看。不得已而开始了笨拙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于打击对感官的强烈刺激,带来了统治阶级对自身统治的强烈关怀。所以,这种向西方学习的动力牵引首先来自政治的层面,来自统治集团内部。此时,作为社会结构基础的经济结构刚刚开始变化,还没有为政治、文化的转化准备好条件。相反,来自政治层面的动力成为经济松动的撬棍。这种扭曲的社会转型的步伐,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中的不适,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悲喜剧。<br>    一、并非企业家——洋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br>    从西方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看,复杂而庞大的军事工业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当军事工业出现时,社会已经为军事工业的正常运转准备了一个成熟的企业家阶层。这个阶层凭借经营工业企业的丰富经验,凭借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家素质,可以熟练地经营企业,熟练地应对经营中发生的种种意外和困难。而当企业家成为企业运转的灵魂时,庞大而复杂的军工企业的运转就不是一件需要紧张面对而又难以熟练操作的事情。<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早期资本主义形态——洋务企业的管理与资金筹措<br>    <br>    第一章洋务派与官办洋务企业的决策<br>    一并非企业家——洋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br>    二官办洋务企业的决策——严重的官僚化倾向<br>    三企业决策中新因素的萌生<br>    <br>    第二章从粤筹三厂迁鄂看派系之争对洋务企业发展的影响<br>    一张之洞的崛起与清统治阶级政治力量格局的变化<br>    二粤筹三厂迁鄂过程中的派系争斗<br>    三派系纷争给迁鄂三厂带来的恶劣影响<br>    <br>    第三章从唐廷枢看买办在官督商办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作用<br>    一唐廷枢与轮船招商局的筹办<br>    二唐廷枢与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资金筹措<br>    三唐廷枢的新式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br>    四余论——买办的转变<br>    <br>    第二篇私人资本主义形态——起源与发展<br>    <br>    第一章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酿酒业发展历程考察<br>    一开埠后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br>    二近代以来传统酿酒业发展原因探析<br>    三关于传统酿酒业发展水平的经济学分析<br>    四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传统酿酒业的衰落<br>    附录口述史——八路军的烧房<br>    <br>    第二章黄金时期的资本主义商业和金融业<br>    一商业的发展——数量的增长和方式的现代转型<br>    二金融业的发展——新式银行和旧式钱庄的共同繁荣<br>    三“民十信交风潮”——繁荣背后的危机<br>    <br>    第三章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精神<br>    一近代中国有无产业革命<br>    二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辨析<br>    <br>    第三篇中国土地上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双重考察<br>    <br>    第一章外国在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与中国工业发展的资金瓶颈<br>    一中国国内储蓄的流失——原因何在<br>    二近代中国的国外资本——来自何方<br>    三国外资本的效果和作用分析<br>    <br>    第二章近代中国股份公司制度的西源探究<br>    一西方公司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br>    二私人公司——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公司形态<br>    三鸦片战争后代理行的衰落与寻求新发展的努力<br>    四外商在华商中的募股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出现<br>    五旗昌轮船公司性质辨析<br>    六外商在华股份公司的制度变异<br>    <br>    外一篇《光绪朝东华录》研究——管窥经济转型条件下知识分子观念之变化<br>    一史料来源——探询与考辨<br>    二编纂思想——字里行间的捕捉<br>    三编纂特点——亦新亦旧<br>    四《光绪朝东华录》的史料价值<br>    五《光绪朝东华录》的问题及缺陷<br>    <br>    参考书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