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早期资本主义形态——洋务企业的管理与资金筹措<br> 第一章 洋务派与官办洋务企业的决策<br>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浪潮,它的出现催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br>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的近代转型,首先是从经济开始的,经济形态的变化为政治、文化的转型累积了其赖以发生的最基础的条件。因此,这种经济的转型应当是自发的、从低级向高级渐进的,这样它才能在缓慢的渐进中悄然为依附于它的躯体之上的政治、文化不断提供实现转变的营养,政治、文化等次生因素也才能充分展示其能动性,反作用于经济,为经济的进一步更新提供动力。<br> 然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并非完全发自自身的内在动力,它在西方坚船利炮打击的惨败后痛苦地转身向西看。不得已而开始了笨拙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于打击对感官的强烈刺激,带来了统治阶级对自身统治的强烈关怀。所以,这种向西方学习的动力牵引首先来自政治的层面,来自统治集团内部。此时,作为社会结构基础的经济结构刚刚开始变化,还没有为政治、文化的转化准备好条件。相反,来自政治层面的动力成为经济松动的撬棍。这种扭曲的社会转型的步伐,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中的不适,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悲喜剧。<br> 一、并非企业家——洋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br> 从西方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看,复杂而庞大的军事工业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当军事工业出现时,社会已经为军事工业的正常运转准备了一个成熟的企业家阶层。这个阶层凭借经营工业企业的丰富经验,凭借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家素质,可以熟练地经营企业,熟练地应对经营中发生的种种意外和困难。而当企业家成为企业运转的灵魂时,庞大而复杂的军工企业的运转就不是一件需要紧张面对而又难以熟练操作的事情。<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