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68571
  • 作      者:
    高国力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国力,1969年5月出生,山东省淄博市人。先后获得兰州大学理学学士(1986~1990)、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理学硕士(1990~1993)、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1996)、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修士学位(2000~2001)。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副研究员。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中国软科学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国际机构、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研究课题多项,并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研究参考》、《当代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合著有《住房体制改革》(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我国市县“十一五”规划思路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现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开发园区、土地管理、县域经济、区域规划等多方面。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共计十三章。理论篇包括第一至第八章,主要从概念界定、理论流派、影响因素、模型分析、要素流动、区际贸易、结构转换、政策体系等方面阐述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基本特征,力图构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理论框架。应用篇包括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主要应用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从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国家区域政策体系、知识技术型特色经济、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发园区土地利用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力求从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同领域和角度体现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理念和思想。<br>    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将会影响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这同样对于加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本书重点研究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现象,力图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经验教训,结合目前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新的形势和特征,提出关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理论体系,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进行实证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流派述评<br>    区域发展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迄今为止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演变,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70年代以后至今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区域发展理论,由于受40~60年代发展经济学主流思想的影响,视发展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发展缓慢、工业发展加速的一个过程,强调高增长率和工业化,重视资本积累和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经过50~70年代二十多年的发展,那些奉行工业化、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实施计划化的国家,并没有实现区域的全面快速发展。相反,局部区域出现农业衰退、收入分配不均、居民基本需要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状况,因此从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进行反思。<br>    第二阶段的区域发展理论首先抛弃了把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转换作为发展目的的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的目的应该是满足人的需要,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转换只是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目的。其次,与传统区域发展观推崇工业化、城市化而损害了农业或农村地区的发展正好相反,第二阶段的区域发展理论重视发挥农业或农村的作用。再次,新的区域发展观强调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最后,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纠正以往注重大都市、大规模工业及集中化组织形式的偏差,强调小规模、分散化“中问技术”的发展和扩散。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发展理论无论在发展的目的,还是在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疑对弥补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的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迄今为止,大多数政府在区域开发中仍偏重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忽视相关配套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尚未形成一种广泛用来指导区域发展实践的普遍性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一、研究意义<br>二、区域概念界定<br>三、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br>四、平衡与不平衡增长<br>五、不平衡与非均衡之别<br>第二章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流派述评<br>一、约翰·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发展理论<br>二、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br>三、赫希曼的区际不平衡增长理论<br>四、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br>五、梯度发展理论<br>六、点轴开发理论<br>第三章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br>一、自然条件因素<br>二、人口与劳动力因素<br>三、资本因素<br>四、技术因素<br>五、市场因素<br>六、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br>第四章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模型及应用<br>一、新古典模型<br>二、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br>三、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因素模型<br>四、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模型的应用<br>第五章  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br>一、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br>二、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br>三、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br>第六章  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br>一、区际贸易的基本理论<br>二、经济发展中的区际贸易特征<br>三、区际贸易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br>第七章  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br>一、空间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br>二、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br>三、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实证分析<br>第八章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政策<br>一、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政策的理论研究<br>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政策的实证分析<br>第九章  地区可持续竞争力理论进展、现状评估及基本内涵<br>一、国际上关于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br>二、当前我国关于地区竞争力研究的现状评估<br>三、地区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出和内涵<br>四、提高我国地区可持续竞争力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br>第十章  国家区域政策体系框架及重点内容<br>一、构建新时期国家区域政策体系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br>二、我国国家区域政策工具体系<br>三、我国主要功能区的区域政策实施重点<br>第十一章  知识技术型特色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br><br>一、知识技术型特色经济与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问题分析<br>二、我国知识技术型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br>三、我国知识技术型特色经济发展案例研究之一:以知识研发为特征的中关村科技园区<br>四、我国知识技术型特色经济发展案例研究之二:以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深圳市高科技产业发展<br>五、我国知识技术型特色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br>第十二章  石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br>一、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分布和特征<br>二、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br>三、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br>四、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br>五、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br>第十三章  开发园区的土地利用与管理<br>一、当前我国开发园区土地开发利用现状<br>二、目前我国开发园区土地利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br>三、当前我国开发园区士地治理整顿的进展和成效<br>四、加强我国开发园区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对策措施<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