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物技术中的荧光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87940
  • 作      者:
    王立强[等]编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生物分析检测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中的荧光分析》通过微阵列生物芯片、悬浮式生物芯片、DNA分析检测等研究,对生物分析中的荧光检测进行阐述,侧重工程设计和仪器实现,不做严密的叙述和公式推导。内容涵盖相关领域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课题方案、技术路线及性能评价等。<br>    《生物技术中的荧光分析》既是一部生物分析荧光检测方面的专著,也是光学检测、荧光分析方面的参考书,可作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技术参考资料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动态淬灭中,激发态的荧光物质与淬灭剂发生碰撞,碰撞概率与物质的扩散速度有关,因此动态淬灭程度与溶液的温度和黏度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黏度下降,淬灭现象会加剧。另外由于动态淬灭是激发态荧光物质的行为,与基态物质无关,因此不影响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br>    静态淬灭中,温度的升高会降低基态荧光物质与淬灭剂生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使其分解重新产生荧光物质,因此静态淬灭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并且由于基态复合物的生成,使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也发生变化。<br>    一种特殊的荧光淬灭是光淬灭,又称为光漂白。荧光产生过程需要荧光分子吸收光能量,当激发光强度过高时,激发后的荧光分子造成不可恢复性的破坏,产生多种光化学作用,另外,吸收光能后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在光照射下会加剧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碰撞转移能量而失活。光淬灭是一种对荧光分子的永久破坏行为,被漂白之后的荧光分子通过一定激活过程也可以重新恢复荧光特性。<br>    另外一种淬灭是浓度淬灭,这是一种荧光物质的自淬灭。在稀溶液的情况下,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当提高荧光物质浓度到一定值时,两者产生非线性关系,如果进一步提高荧光物质的浓度,则荧光强度不仅不随溶液浓度线性增大,甚至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形成荧光的浓度淬灭。浓度淬灭包括以下几种过程:一是荧光辐射自吸收,由于荧光物质浓度高,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一个激发态荧光分子发射的光子会立即被临近的基态荧光分子吸收,并跃迁为激发态,这个激发态的分子再发射荧光分子但是发射荧光的量子产率相对于第一个荧光分子直接发射的荧光要小,因此荧光强度下降;二是激发态荧光分子与基态分子形成激发态二聚体,这种二聚体不发荧光,或者发光特性不同于单体分子,使得荧光分子在其本来的发射光谱带的荧光强度下降,这种浓度淬灭通常产生一个新的荧光谱带;三是基态的荧光物质分子的缔合,这种现象通常存在于具有能形成氢键的官能团的分子溶于非极性和非氢键的溶剂中,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br>    能引起荧光物质发生淬灭的物质称为淬灭剂,如分子氧、卤素化合物、重金属等都是常见的荧光淬灭剂。在荧光检测中,通常需要减少这些淬灭剂的存在,以提高荧光检测的灵敏度。不过,这种淬灭作用可被人们用作淬灭剂本身的检测。<br>    ……
展开
目录
感谢<br>序<br>前言<br>第1章 荧光分析基础知识<br>1.1 荧光的动力学理论<br>1.1.1 分子能级<br>1.1.2 激发态和各种弛豫过程<br>1.1.3 荧光过程与磷光过程<br>1.1.4 荧光的动力学原理<br>1.1.5 荧光光谱<br>1.1.6 荧光淬灭<br>1.1.7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br>1.1.8 双光子荧光<br>1.1.9 荧光的偏振态<br>1.2 生物学中常用的荧光探针<br>1.2.1 常用有机荧光染料<br>1.2.2 绿色荧光蛋白<br>1.2.3 量子点纳米探针<br>1.3 荧光分析仪器的主要组成<br>1.3.1 激发光源<br>1.3.2 荧光滤色片<br>1.3.3 探测器<br>参考文献<br><br>第2章 微阵列生物芯片荧光分析技术<br>2.1 微阵列生物芯片的概念<br>2.1.1 生物芯片的基本概念<br>2.1.2 生物芯片的荧光检测<br>2.2 共焦扫描荧光分析技术<br>2.2.1 共焦生物芯片荧光分析仪的典型结构<br>2.2.2 共焦生物芯片荧光分析仪的设计<br>2.3 激光共焦生物芯片分析仪的性能分析<br>2.3.1 分辨率<br>2.3.2 信噪比<br>2.3.3 探测灵敏度<br>2.3.4 动态范围<br>2.3.5 稳定性<br>2.3.6 自动增益控制<br>2.3.7 均匀性<br>2.3.8 串扰<br>2.4 生物芯片的荧光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br>2.4.1 图像增强<br>2.4.2 靶点定位<br>2.4.3 图像分割<br>2.4.4 数据分析<br>参考文献<br><br>第3章 悬浮式生物芯片荧光分析技术<br>3.1 悬浮式生物芯片<br>3.1.1 悬浮式生物芯片的概念<br>3.1.2 悬浮式生物芯片的探针标记<br>3.1.3 悬浮式生物芯片与微阵列生物芯片的比较<br>3.2 悬浮式生物芯片的流式细胞术检测<br>3.3 并行式凝结成像荧光分析<br>3.3.1 并行检测系统<br>3.3.2 微流通道加工<br>3.3.3 微流驱动装置<br>3.3.4 并行检测光学系统<br>3.4 悬浮式生物芯片并行检测系统的性能<br>3.4.1 理论分析<br>3.4.2 实验验证<br>3.5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br>3.5.1 图像获取<br>3.5.2 图像处理<br>参考文献<br><br>第4章 DNA电泳荧光分析技术<br>4.1 DNA电泳的概念<br>4.2 DNA毛细管电泳荧光分析技术<br>4.2.1 毛细管电泳的典型结构及发展<br>4.2.2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br>4.2.3 毛细管的制备<br>4.2.4 进样技术<br>4.3 DNA毛细管电泳的性能分析<br>4.3.1 电泳理论效率及评价<br>4.3.2 涂层及筛分介质的研究<br>4.3.3 电泳条件的优化及参数分析与研究<br>4.3.4 不同浓度筛分介质电泳特性的比较<br>4.4 其他DNA电泳荧光分析技术<br>4.4.1 平板凝胶电泳<br>4.4.2 紫外-可见光吸收和银染检测方法<br>4.4.3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检测法<br>4.5 DNA电泳的数据处理及分析<br>4.5.1 DNA荧光信号预处理<br>4.5.2 DNA四色荧光信号串扰校正<br>4.5.3 DNA荧光信号后处理<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