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微生物学学科发展报告.2009-201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649997
  • 作      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2009-2010微生物学学科发展报告》除综合报告外,还包括农业微生物学学科发展、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发展、真菌学学科发展、病毒学学科发展、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学科发展、微生物生态学学科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学科发展、海洋微生物学学科发展、微生物毒素与食品安全学科发展、微生物分类学与菌种保藏学科发展、酶工程学学科发展11个专题报告。为了保证本报告在同行中的认可程度,我学会组织业内专家讨论并征求意见,形成了以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包括有近50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参加了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的研究和撰写。
    在此,我会诚挚地向参与本报告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向为《2009-2010微生物学学科发展报告》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在大家支持下,2009年度的研究工作圆满完成。相信我们的工作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跟踪、了解、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深入开展研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自遗传工程开创以来,昔日由动物才能产生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昂贵药物纷纷转向由“微生物工程菌”来生产。与人类生殖、避孕等密切相关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也早已从化工生产方式转向微生物生物转化的生产方式。
    (2)微生物能源:微生物可以把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纤维素转化成乙醇;产甲烷菌能把自然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转化成甲烷;光合细菌、蓝细菌或厌氧梭菌等微生物生产“清洁能源”——氢气等。
    (3)微生物采油:通过微生物发酵产气或其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如微生物产生的黄原胶可作为注水增稠剂,注入油层驱油;也可作为钻井黏滑剂,同时可脱去石油中的石蜡,改善成品的品质。又如用多元复合功能菌群(如好氧产表活剂菌与厌氧产气酸菌共培养)来开发多元微生物采油技术。
    (4)微生物监测:用艾姆氏(AmesTest)法检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用EMB(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的简称)培养来检查饮水的肠道病原菌等。
    (5)微生物环境保护: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杀虫剂或农用抗生素来取代会造成环境恶化的各种化学肥料或化学农药;利用微生物生产的聚羟基丁酸酯(PHB)来制造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利用微生物来净化生活污水和有毒工业污水;利用微生物技术来监察环境的污染度等。尽管基因工程所采用的外源基因供体可来自各种动植物或人类,但微生物由于其生理代谢类型的特点,因而很自然地成了外源基因有效表达和高效表达的首选受体。微生物在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已经捷足先登,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微生物学未来在农业、工业以及医药等三大生物技术产业领域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3.微生物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贡献
    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依赖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而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主宰者。
    在地球上,微生物无处不在,土壤、水体、空气等都是微生物存在的载体。微生物世界在很大的程度上控制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发生与发展,推动着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影响着土壤生命力、水质和全球气候的演变,在环境、能源、农业和健康等领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微生物的这些作用,像一把双刃剑,可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亦可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有益微生物在人类健康和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工业微生物技术已渗透到包括医药、农化、能源、精细化工、环境保护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且扮演着重要角色。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20世纪2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曾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是医药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革命。从那时起,从微生物中筛选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尤其是抗生素等药物的研究蓬勃发展,方兴未艾。除抗生素外,微生物产生的氨基酸、核酸类物质、有机酸、维生素、酶制剂、多糖、醇类、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等也是被研发的主要产物。另外,还可利用微生物,将光合作用存储在植物生物质中的能量转化成乙醇、甲烷、氢气等我们可以方便利用的可再生能源。
展开
目录

前言
综合报告
微生物学学科发展
一、本学科领域的战略地位
二、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
三、近年来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人才队伍建设、资助情况、重要成果等
五、未来5~10年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布局、优先领域以及国际合作
六、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专题报告
微生物分类学与菌种保藏学科发展
农业微生物学学科发展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发展
真菌学学科发展
病毒学学科发展
微生物代谢工程学科发展
微生物生态学学科发展
环境微生物学学科发展
海洋微生物学学科发展
微生物毒素与食品安全学科发展
酶工程学科发展

ABSTRACTS IN ENGLISH
Comprehensive Report
Progress of Microbiology
Reports on Special Fopics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Taxonomv and Culture Collec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I Microbiology
Development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Development of Mycology
Development of Virology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Ecology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Development of Marine Microbiology
Development of Microbiological Toxins and Food Safety
Development of Enzyme Engineering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