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激进的女权主义: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参政运动研究:the militant suffrage movement of 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28343
  • 作      者:
    王赳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赳,历史学博士,浙江丽水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史、妇女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浙江学刊》、《学海》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承担教育部、浙江省社科联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等多项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激进的女权主义: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参政运动研究》是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而写成,倾注了她多年的辛勤劳动。无论是潘克赫斯特母女还是以她们作为中坚的妇女激进同盟,对于中国公众,甚至世界史研究者来说,可能都是非常陌生的。
展开
精彩书评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场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f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王德威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天赋人权观:英国妇女争取
    权利运动的思想渊源
    英国妇女参政运动的思想起源于启蒙运动的政治哲学和19世纪的自由主义理论。天赋人权的思想是妇女争取平等政治权利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武器。
    17-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确立了“天赋人权”的思想体系,主张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认为自由平等合乎人的本性,是自然权利,是自然法则,是由人的本性所赋予的权利。荷兰哲学家格劳秀斯(1583-1645)、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588-1679)和洛克(1632-1704)、法国哲学家卢梭(1712-1788),都是倡导“天赋人权”重要思想家。
    格劳秀斯以平等权来阐释自然权利。他认为,自然权利中的“权利”所蕴涵的是“公道”,而公道在社会关系上就表现为平等权。霍布斯作为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认为在自然状态下,“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①每一个人都应当承认他人与自己生而平等。洛克则进一步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它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②“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③作为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洛克特别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也提出了自己的平等思想。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研究的动因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同盟参政运动的社会文化溯源
一、天赋人权观:英国妇女争取权利运动的思想渊源
二、“家庭天使”:维多利亚时代主流的女性观念
三、英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与女性权利的缺位
四、激励与示范:男性争取权利运动

第二章 同盟参政运动的核心人物:埃米琳?潘克赫斯特
一、家庭及成长环境: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的青少年时代
二、婚姻、家庭对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的影响
三、投身社会运动中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
四、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和她激进的女儿们

第三章 同盟参政运动的历程(1903-1914)
一、同盟参政运动的兴起(1905-1907)
二、同盟参政运动的发展(1908-1912)
三、同盟参政运动的高潮(1912-1914)
四、同盟参政运动的总体特征

第四章 同盟参政运动与大众传媒
一、同盟运用媒体策略的背景
二、同盟运用媒体的具体策略
三、同盟创立报刊以塑造自我形象
四、同盟媒体策略的意义及思考

第五章 关于同盟参政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一、理性还是非理性:关于同盟的激进参政运动的争论
二、有效还是无效:关于战斗策略的影响的评估
三、同盟运动为何没有实现目标

第六章 公共记忆中的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参政运动
一、公共记忆建构问题的提出:从暴徒到英雄
二、战斗参政者的公共记忆建构的过程:从时间到空间
三、公共记忆建构的动因:从民间到政府
四、公共记忆是否真实的历史?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