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阶段,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在国土、水、生命健康和生物等多方面凸显出来,如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退化萎缩,江河断流,水资源严重短缺,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质量变差和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等。到目前为止,生态环境和资源退化带来的生态威胁,已经在我国引起高度警觉。
1.1 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但事物是有两面性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矛盾的相对发展变化使生态环境在总体上有恶化的趋势。随着人类活动深度和广度的加剧,人类在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生态环境逆向演替不断加速且在总体上已呈现出恶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与迅速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热带雨林的锐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各类灾害性的生态问题一次次地向我们发出警告,强迫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恶化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不仅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生命与健康,因此也引发了不同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发展水平人们的强烈关注。人们迫切地感受到生态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及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危机的出现,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刻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开始升温,其中,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影响最大,在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环境安全”一词,提出了“环境压力既是政治紧张局势和武装冲突的起因,也是它们的结果”这一重要论点。1989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正式提出了生态安全的概念。90年代初,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等国均把“环境安全”或“生态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战略主要目标。1991年8月,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环境安全视为其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