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验潮站观测到的水位变化,与天体引潮力作用产生的潮位变化有差异,其原因可分为大地结构、海洋学和气象、气候等因素。大地结构因素包括火山喷发、地震等产生的激波,传播到大陆架浅水产生的海啸,周期由几十分钟到几小时。海洋学因素包括海流(大洋流)变化伴随的水位变化,其水位与海流地转所引起的海面坡度有关,例如海洋主流位置变化,有冷核或暖核的中尺度涡向大陆架或向海的迁移运动等。气象、气候因素包括天气条件(风暴)是每日变化的,且气候的长期变化和季节变化也直接影响水位变化。例如在岸线或接近岸线处在风暴袭击产生风暴潮水位变化过程可能产生4种效应:①逆气压效应,在风暴中心低气压水域的海面有向上升高的趋势,其值依赖于中心气压相对正常海面气压的降低值,一般海面升高不会超过1m,在深水和浅水海域逆气压效应其效果是相等的;②向岸风效应,向岸风应力产生的增水在浅水中的效应最大,向岸风长时间吹后,使大量水体向岸堆积,导致岸线水域水位增大,其水位变化依赖于风力的大小,风吹时间和距离,且与水深成反比;③沿岸风效应,沿岸风应力可产生沿岸流,在北半球若陆地在风的右侧,沿岸流在地转效应作用下引起海面倾斜,使沿岸水体升高;④波浪增水效应,它是局限于海岸破波带范围的一种增水现象,在破碎带向岸侧水位增高,向海侧水位降低。这4种水位变化效应,当风暴在宽阔的浅海登陆时都会发生,其中向岸风的增水和波浪增水效应影响岸线的水位最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