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在出生后的1~2周内,新生儿一天吃奶的次数可达十几次;3~4周,吃奶的次数为7~8次。
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宝宝可适当喂食配方奶或婴儿奶粉。
混合喂养:混合喂养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母乳,当母乳不足时再给宝宝喂食奶粉,要注意,不要在一次喂养中采取混合喂养。
经常抱宝宝,学会抱宝宝并养成一种抱宝宝的习惯,宝宝在父母怀中更有安全感。在出生后6个月至1岁之间,大多数宝宝更喜欢让妈妈抱,也许这是由于妈妈比爸爸更会抱宝宝。但是爸爸有劲儿,宝宝由爸爸来抱,担负哺育宝宝重任的妈妈就可以放松放松。请注意,在宝宝出生后前3个月内,每次抱宝宝的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否则宝宝容易感到疲劳。
一、新生儿的特点
1.新生儿的定义
从娩出到出生后28天的宝宝,称为新生儿;出生至28天这段时间,称新生儿期。
2.新生儿的分类
新生儿根据分娩时的孕龄、体重值、体重与孕龄的关系、出生后的时间和出生后的健康状况,将新生儿分类:
★根据分娩时的孕龄分类
可把新生儿分为三类: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的早产儿,胎龄满37周、不满42周的足月儿和胎龄满42周以上的过期产儿。
★根据体重值分类
可把新生儿分为三类:体重小于2500克的低体重儿,体重在2500克至4000克之间的正常体重儿和体重大于等于4000克的巨大儿。
★根据体重与孕龄的关系分类
可把新生儿分为三类:体重小于相应胎龄的小于胎龄儿,胎龄与体重相符的适于胎龄儿和体重大于相应胎龄的大于胎龄儿。
★根据出生后的时间分类
可把新生儿分为两类:出生一周以内的早期新生儿和出生第2周到第4周末的晚期新生儿。
★根据出生后的健康状况分类
可把新生儿分为两类:无任何危象的健康新生儿和出现危象或可能发生危重情况的高危新生儿。
3.生理特点
A.呼吸特点
刚出生的宝宝肋间肌尚未发育完全,主要靠膈肌的升降来进行呼吸。新生儿呼吸频率较快,每分钟约40次,这是因为其呼吸还比较浅表。在出生后头两周内,新生儿呼吸频率波动较大,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新手爸爸妈妈不要为此担心。如果新生儿每分钟呼吸次数少于20次或者多于80次,爸爸妈妈就应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
B.循环特点
刚诞生的宝宝会通过娩出、脐血管结扎、肺泡膨胀并通气、卵圆孔功能闭合等一系列的变化,使新生儿血液循环进入一种新的状态。
诞生后不久的宝宝心脏会出现杂音,这可能是新生儿动脉导管暂时没有关闭,血液流动时发出的声音,新手爸妈不要太过担心,也不要误认为是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儿血液主要集中于躯干部位,四肢血液分布较少,所以宝宝四肢容易发冷,而且其血管末梢容易出现青紫现象,因此要注意给宝宝四肢进行保温。
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许多新手爸爸妈妈由于不了解新生儿心率特点,常常为宝宝的脉跳快慢不均而心急如焚。
C.血液特点
新生儿体内的血容量与分娩后脐带结扎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新生儿在娩出5分钟后再结扎脐带,那么新生儿体内的血容量就可从原来的每千克78毫升,增加到每千克126毫升。
新生儿体内的血象也与分娩后脐带结扎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脐带结扎比较晚的新生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含量都比较高。新生儿在出生后3天内,血液中的白细胞含量会比较高,从出生后的第5天开始,就会降到正常水平,新手爸妈不用担心。
D.泌尿特点
新生儿由于膀胱容量比较小,肾脏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每天排尿的次数比较多,尿量比较小。一般情况下,正常新生儿每天排尿20次左右。新生儿的尿液一般呈微黄色,而且不染尿布,清洗时比较容易。如果宝宝的尿液出现颜色比较黄,容易使尿布染色,清洗时很难洗净等情况,爸爸妈妈应该及时带宝宝去做尿液检查,看宝宝是否尿胆素排出过多,以便确定胆红素代谢是否正常。
新生儿由于肾脏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排出钠的能力较低,因此用母乳喂养宝宝的妈妈,要适当减少自身盐的摄入量。而且由于新生儿肾脏功能中的浓缩功能也没有发育成熟,如果母乳的乳汁比较浓,就很有可能导致新生儿血液中尿素氮含量过高。尿素氮是一种人体内存在的有毒物质,它对新生儿的危害非常大。人工喂养的宝宝在喂养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宝宝配制浓度过高的奶液。因为新生儿肾功能不足,容易造成血氯和乳酸较高,所以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血磷和尿磷均较高,易产生钙磷比例失调,形成低血钙。
E.体温特点
因为母体宫内体温明显高于一般室内温度,所以新生儿娩出后体温都要下降,然后再逐渐回升,并在出生后24小时内,达到或超过36℃。
中性温度是新生儿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新生儿的中性温度随着体重及年龄大小而异,在出生头24小时内,新生儿的中性温度为32℃~33℃,早产的未成熟儿则为33℃~36℃。当长到4至7天时,足月儿的中性程度为31℃~32℃,未成熟儿降至32℃~34℃。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中性温度时,宝宝机体可通过调节能力来维持正常体温。当环境温度的改变程度超过了新生儿机体调节能力,就会造成新生儿体温过低或过高。体温过低会出现新生儿硬肿症,而体温过高则会出现脱水热。
F.胃肠特点
新生儿消化道面积非常大,肌层非常薄,能够消化吸收较大量的流质食物。新生儿一出生就会吃,妈妈不需要担心宝宝能不能吃,只需准备好充足的乳汁给宝宝吃就可以了。当然,大多数新生儿在吃奶后容易出现溢乳的现象,其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咽食管的括约肌在吞咽时还无法关闭的原因。只要让食管蠕动,食管下部的括约肌就会关闭。
新生儿消化道能分泌出大量的消化酶。其中,凝乳酶能够消化吸收蛋白质,解脂酶能够消化吸收脂肪。新生儿可以通过消化道中的消化酶,消化85%~90%的母乳脂肪,这比消化牛乳脂肪的效率要高得多。
新生儿肠壁具有非常大的通透性,有利于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所以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要比牛乳喂养的新生儿高出很多,这是母乳喂养的最大好处。同理,除了母乳中的蛋白质以外,其他蛋白质通过肠壁时,都容易产生过敏性反应。这就是母乳喂养的优势之一。
G.胎便特点
新生儿会在出生后的12个小时内,首次排出墨绿色大便。这类大便是新生儿在母亲子宫内时就已经形成的排泄物,通常称为胎便。胎便可能会持续排两三天,随后逐渐过渡到正常新生儿大便。如果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没有排出胎便,就要及时看医生,排除肠道畸形的可能。
正常的新生儿大便,一般颜色呈金黄色,黏稠、均匀,颗粒小,无特殊臭味。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约4~6次;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约1~2次。
H.睡眠特点
早期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可达20小时以上,晚期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约在16~18小时左右。随着日龄增加,睡眠时间也相对减少。
早期新生儿睡眠时间大多不分昼夜,而晚期新生儿由于妈妈有意将喂奶时间推迟到后半夜,因此一次睡眠时间可延长到5至6个小时之间。但因为新生儿糖原储备不多,延长喂奶间隔,很容易导致新生儿血糖过低。所以新生儿的喂奶间隔最好控制在4小时以内。
新生儿最合适的睡姿是仰卧位睡姿。俯卧睡姿可以促进大脑发育,锻炼胸式呼吸,但是必须在新生儿觉醒状态下,有妈妈看护时才可尝试。侧卧睡姿较易转变成俯卧睡姿,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新生儿因呼吸困难而猝死,酿成不幸。
新生儿仰卧溢乳时,妈妈应迅速把宝宝睡姿转变为侧卧,并轻拍其背,避免奶液呛入气管。新生儿要与妈妈同睡,以降低新生儿猝死发生率。
I.体态姿势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妈妈会发现,宝宝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做出反应。在清醒状态下,宝宝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宝宝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宝宝受到了惊吓,其实这不过是宝宝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还不够发达,不能够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宝宝,而且抱宝宝时,必须用手把宝宝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
二、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
1.体重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月内,体重增加1千克。宝宝体重标准值的计算公式是:出生后体重+月龄×70%,这个体重标准值只是一个平均值。事实上,出生时体重较大的宝宝,在满月时的体重,一般都超过体重标准值很多。
这个月的宝宝体重平均每天可增加30~40克,平均每周可增加200~300克,新生儿的个体重量数值只要在这个数值范围内或者接近这个范围,就都应该算是正常的。不仅体重指标是这样,其他指标也是如此,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们不必为这些细小的差异而烦恼。
2.身高
新生儿身高平均值是50厘米,其身高的个体差异平均在0.3~0.5厘米之间,男、女新生儿之间也有0.2~0.5厘米的差异。
新生儿满月前后,身高平均增加3~5厘米。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高与遗传没多大关系,但随着月龄的增长,身高增长的个体差异性就会明显表现出来了。
3.头围
刚出生时,新生儿头围的平均值是34厘米。满月前后,宝宝的头围比刚出生时也就增长2~3厘米。如果测量方法不正确,测量值就不准确,误以为宝宝头围过小或过大,会给新手爸爸妈妈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头围增长是否正常,反映着大脑发育是否正常。爸爸妈妈最好请有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或医生来进行测量,保证测量数值准确性,才能根据数值正确分析。
4.前囟
刚出生时,新生儿前囟门的斜径平均是2.5厘米,囟门和体重、身高一样,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宝宝前囟门的测量值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新手爸爸妈妈就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宝宝的前囟门过小有可能是小头畸形,前囟门过大有可能是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疾病。新生儿前囟门的测量和体重、身高一样,最好也由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来测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