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首要需求已从物质层次转向精神层次。随着“人-人互动”逐渐减少,“人-机互动”不断增加,情感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与人类之间交流的情况一致,人机交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计算机具有“情感”的能力。计算机一旦具有“情感”,人类就进入了高级信息时代。
人类不仅具有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而且具有情感能力。众所周知,计算机具有高效的运算能力、极高的计算精度、超强的记忆能力、复杂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按事先设计的程序自动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计算机具有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大脑”。由于人类的行为、活动不仅取决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能力的影响,因此在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中,人们也期望计算机具有情感能力。为了实现情感人机交互,人们希望计算机能够模仿人的情绪、感觉和感情等,也就是说要使计算机具有富于感情的“心”。
神经生理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决策时掺杂太多的感情因素固然不可,但若丧失了这种感情成分,决策同样难以实现。当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之间通道缺损时,人会由于缺乏感情而导致决策能力下降。人类智能中的情感能力是与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相辅相成的。
人机情感交互就是要赋予计算机类似于人一样的观察、理解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最终使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与人类进行自然、亲切、生动和富有情感的交互。人与人进行交流时,是通过人脸表情、语音情感、带有感情的肢体动作、文本情感信息等来感知对方的感情。
人与人的交流可以通过表情、语音、眼神、手势等方式进行。然而,计算机没有人脸和躯体,无法运用上述方式进行交流。仿生代理(lifelike agent)是实现人与计算机自然交互的媒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