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济仁医论医验选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11153
  • 作      者:
    李艳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李济仁医论医验选集》汇集首届国医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第十四代传人李济仁教授研读中医经典心悟及数十年临床经验实录。全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李老研读《内经》心悟,用纵横二法分析归纳出《内经》的主要内容实质,从深层次发掘《内经》的理论精髓,并使之直接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第二部分为名医名著,整理研究仲景《伤寒》、《金匮》在临床辨证中的实践意义并对孙思邈、张景岳、周慎斋等著名医家的诊治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发挥。第三部分介绍了新安医学的源流,历史地位及其临床特色,是研究新安医学不可多得的资料。第四部分是新安医学流派具有代表性的医家选介,其中充分阐述了张一帖、汪机、方有执、吴岜、程杏轩诸位医家的学术特点与临证经验。第五、六两部分为李老悬壶六十年之临床经验选粹,以《内经》为主旨,在继承张一帖医术的基础上,汲取当代医教研新成果而汇成辨证辨病之体验。第七部分是医论与医案,相互阐发,以期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第八部分为李老对新安传世名著《杏轩医案》的疏理与研究的心得体会,为读者学习程氏医案指点幽径。
  《李济仁医论医验选集》可供临床医师和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李济仁医论医验选集》:

《内经》又认为:心理活动变化亦可导致气机功能的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此“六气”当中,“气缓”似指生理而言,但气上、气消、气下、气乱、气结,乃是情志失调而引起气机升降功能紊乱的现象,由此可产生呕血飧泄、上焦胀满、下焦不通等一系列症状。由此可进一步说明情志伤五脏和情志伤气机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情志累及五脏而致病,正是由于异常的精神因素破坏了五脏之气的平衡协调关系,导致人体的整个气化功能发生异常的结果。3.情志失调伤形体《内经》藏象学说认为:五脏外应五体,所以形体病亦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影响。《灵枢?九针论》指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形体苦于过劳,固能生病,但在形体无劳时,仍使病生于脉肉筋骨,乃由于志苦志乐,即情志悲喜失常所致。然而,这里的形体病变,一般病情尚轻,尚未伤及形体之神,与前述情志失调伤神不同。另外,痈疽的发病,虽与饮食有关,但从《内经》看,精神因素的作用亦不容否认。如《灵枢?玉版》谠:“病生之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正说明由于喜怒无度,破坏了机体阴阳气机的平衡,因而气血郁滞,发为痈疽。4.情志失调对外邪致病的影响精神情志活动的失调,不仅能引起神、脏、气、形的各种不同疾病,而且对外邪亦产生很大影响,或改变其发病途径和部位,或加重其病情。《灵枢?百病始生》说:“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而积皆成矣。”寒为六淫之一,此言情志内伤而挟寒成积。忧怒先伤其内,寒邪卒中于外,怒则气上,则寒邪随上逆之气而上行,使经脉不通,温气不得下行全身,血因寒凝,著而不去。可见情志失调改变了寒邪发病途径和部位,从而发为积证。张景岳《类经》注文中还强调“此必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后世医家在《内经》影响下,亦十分重视情志发病。如明?吴又可在论述温疫发病时也认为与情志有关:“时疫初起,……然亦有触因而发者,或饥饱劳碌,或焦思气郁,皆能触动其邪,是促其发也。”此“焦思气郁”即是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三)体质因素与发病体质即指人的个体差异性,由先天禀赋和后天摄养所决定。目前对其无确切定义。李老综合《内经》的论述,认为体质可能是指个体在形态结构、脏腑性质、机体阴阳偏颇和对环境适应与否等方面的各种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个体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发病的加以研究。已观察到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条件下,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有人立即发病,有人暂缓发病,有人病情轻微,有人病情严重等等情况,《内经》认为这是由“禀赋”和“正气”所决定的。近代欧洲学者也看到这一现象,称之为“气象敏感”。据调查,正常人群中约有30%的人对气象敏感,这种人在天气变化时容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二)精神因素与发病精神情志活动是人类生命的象征和基本特征,属于医学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内经》将人们的心理现象归纳为神、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在意识思维活动和随着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内经》非常重视精神因素(情志)在某些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句正是强调了它的重要性。1.情志失调伤神《内经》关于“神”的概念比较广泛而复杂。一般认为有广狭两种含义:其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的外在表现,包括生理、病理等反应于体表的征象:其狭义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活动。在发病学上,前者表现为形神病变,后者表现为精神错乱,属于中医精神病学的内容。

《灵枢?本神》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此论情志伤神之害。五脏各藏其神,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五神各有其舍,脉舍神,血舍魂,气舍魄,营舍意、精舍志,以内守为治。今情志失调,伤及五脏之神可以引起表现于体表的“破胭脱肉,毛悴色天”等形神败露的各种病证。现代精神病学也认为,严重的精神刺激,可以引起代谢变化、消瘦,乃至出现恶病质,此与《内经》之说颇相符合。

《内经》中记载的因情志失调伤神而引起的精神病主要有癫狂痫病。《灵枢?癫狂》说:“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狂证的发病为受精神刺激引起情志活动的失调所致。狂躁不安,吵闹不休,詈骂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是狂证的证候特点,与现代精神病学的狂躁型精神分裂症极为吻合。《癫狂》又说:“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其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而反僵,因而脊痛。”此概述了癫疾发作前征兆和发作时临床表现,从经文所描述的症状看,即是癫痫病。其发病原因,《素问?奇病论》作了探本求源的回答:“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故令子发为颠疾也。”此说明了癫痫病是由于其母“大惊”所发,“得之母腹”,即与遗传有关,这与现代遗传学所证实的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遗传而致的原发性癫痫的发病情况一致。

……
展开
目录
前言
禀承新安学风,独创医学心机——国医大师李济仁的治学历程

第一部分 《内经》学习心悟
一、《内经》研读纵横
二、《内经》成书年代考
三、《内经》发病学索隐
四、《内经》病机理论探讨
五、《内经》因地制宜论与医学地理学
六、《内经》因时制宜论与时间治疗学
七、《内经》因人制宜论与体质学说
八、《内经》五体痹证发微
九、《内经》五脏水证钩玄
十、《内经》养生调神理论札记
十一、《内经》养生学及其对心理卫生的影响
十二、《内经》“精气神”与熵理论

第二部分 名医名著
一、《伤寒论》治利十三法条析
二、《伤寒论》对温法应用之辨义
三、《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篇管见
四、孙思邈食疗思想探赜
五、张景岳《求正录》弋获
六、论景岳理虚解表的三大特色
七、《慎斋遗书》的学术精华
八、洪缉庵与《虚实启微》
九、中医名著对“病毒”的认识

第三部分 新安医学
一、新安医学的概念
二、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三、新安医学的历史成因
四、新安医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五、新安医学对“三焦”的研究
六、新安医学对中风的研究
七、新安医学对臌胀病的研究
八、新安医学对痹病的研究
九、新安医学对暑病的研究
十、新安医学对外治法的贡献
十一、新安医学的外治疗法
十二、新安医学的外治方药法

第四部分 新安医家
一、新安医家探研《内经》撷华
二、“张一帖”世承考及其诊治经验
三、汪机的易理思想及新感温病学说
四、谈余傅山的寒邪人里新论
五、余淙《诸证析疑》介绍
六、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理论探讨
七、吴岜《素问吴注》注解特色剖析
八、读《程敬通医案》浅得
九、吴谦和《医宗金鉴》
十、余含菜《保赤存真》摭英
十一、程杏轩与《杏轩医案》
十二、论《丹溪心法附余》之学术思想
十三、程履新医学思想初探
十四、《吴氏医验录》甘温补中法探析

第五部分 辨证治验
一、痹病治验
二、痿病治验
三、肺系病治验
四、胸痹治验
五、中风病治验
六、胃肠病治验
七、肝胆病治验
八、肾病治验
九、小儿急惊风治验

第六部分 辨病治验
一、乳糜尿的诊治经验
二、癫痫的诊治经验
三、高血压病的诊治经验
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治经验
五、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
六、妇科、男科的诊治经验
七、疑难病的诊治经验

第七部分 诊余漫话
一、中医治则钩玄
二、中医的因时制宜
三、气证治血发挥
四、方药的应用经验
五、治痹用药心得
六、论痹病与痿病
七、水肿病的辨证论治

第八部分 杏轩医案选编并按
附申报国医大师材料(选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