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文化素质(即知识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驾驭能力、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教职人员的知识结构越协调、合理,文化素质越高,其教务管理能力也就越强,围绕社会进步讲经布道的能力也就越强。①只有加强宗教院校学生语文、外语、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法律等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让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对宗教教规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阐述,才能针对当前的社会现状用宗教的语言向广大信教群众解疑释惑。
最后,宗教道德戒律的修持。宗教教职人员对信教群众的教育引导,不仅要依靠其自身的学识,更强调其自身道德修养和戒律修持对信教群众的感召,使信教群众从宗教信仰中吸取价值观和道德的力量。我国五大宗教都有各自传颂和学习的先贤大德,这些先贤大德都是以其高尚的道德戒律赢得社会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敬仰,这既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也是宗教教育的神圣资源。宗教院校一定要强调学生个人的德行修持,加强学生的灵性修养,提升其道德境界,努力培养和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才。
(4)创建具有宗教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宗教院校营造富有特色和独具魅力的优良校园文化,是办好宗教院校的关键所在,是熏陶和感染宗教院校学生的积极力量,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推力。
一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宗教院校作为教育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的机构,也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建设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宗教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二是弘扬各宗教的优良传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