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影作为档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06460
  • 作      者:
    张锦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锦,男,1967年生于四川。四川大学图书馆及情报科学系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管理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文学硕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影视戏剧系文学硕士、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进行包括视听资料在内的多种媒介信息资源的计算机集成管理及相关文化传播的探索。90年代中期从图书馆学领域开始提出社会信息控制学说,随后在更大的信息研究领域泛理论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涉及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档案学、计算机技术、大众传播、知识管理、电影研究等众多学科与领域。近年来,出版专著《信息与传播研究分野与交融》,出版译著《电影诗学》,主编“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长春影事.东北卷》现为中国电影资料馆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自从电影发明以来,人类的历史便有了活动影像的记录,以活动影像为实质的电影成为人类继文字发明以后的一种革命性的档案形态。《电影作为档案》力图在传统上居于理论统治地位的电影作为艺术观念之外,挖掘电影的另外一个几乎始终被艺术观念掩盖起来的维度,即电影作为人类活动原始记录和人类记忆传承工具的档案属性。这种属性甚至比电影作为艺术更加靠近电影的本质,并且也是电影作为艺术而发展的一个主要基点。《电影作为档案》主要从辨析电影档案与电影艺术档案两个概念的差异入手,来考究电影档案概念的根源并展示其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前景,搭建起作为电影研究与档案学之间一个交叉学科--电影档案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作为档案》也详细讨论了与这个问题关系模糊的图书馆、博物馆的电影收藏与放映活动。
展开
精彩书摘
    五、阿尔伯特·卡恩“星球档案馆”的电影传播主体性  同样因为这样,卡恩的项目也显示出相比马图谢夫斯基更强的传播主体性。首先,在马图谢夫斯基那里没有意识到的电影作为档案这一实践本身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性,在阿尔伯特那里清晰地意识到了。卡恩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这个项目的意图,那就是通过对多元文化的保存与共生,展示其中的和谐性,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进而促进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如能理解其他的文化与人民,争端就会减少,这是这个计划再单纯不过的初衷。”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卡恩试图建立一个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英的知识分子网络来影响社会,是出于同一个目的,在实质上也是同一个计划。
    不过.卡恩在贯彻其意图的时候仍然与马图谢夫斯基一样是一种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的态度,尽管这种态度有两个层次。在马图谢夫斯基那里,电影档案似乎没有传递什么意识形态,仅仅不过是一种“证据”而已,而电影作为历史记载的文献似乎也是中性的。但卡恩这里却一定要传递思想,只不过这种思想在他看来是一种科学的思想,因而也是客观的。这种科学的思想有其哲学基础。有人说马图谢夫斯基可能受到柏格森的影响,可笔者还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证据材料,但卡恩受到其老师兼终身好友柏格森的影响是确凿无疑的。柏格森的直接经验是这种实践最直接的哲学依据O,即便是在“星球档案馆”计划之前就已经开始的卡恩出国旅行奖学金就通过鼓励学者到世界各地去实地走访来获得司靠的知识,从而产生世界文化共存的思想。“未来源于可视的现在,而且只有用视觉表达方式,才能让和平主义深人人心。”对于卡恩来说,用机械的复制技术将这些多种多样的文化与现象记录下来,便几近等同于实地访问了。
    例如.阿玛德所关注的‘‘星球档案馆”向日常生活的聚焦其实便是这种意图的体现。无论这一点有多少成分是因为电影记录本身的特征以及电影诞生以来的惯例,对于卡恩来说,他的确有这样的思想基础。他的和平主义理想和博爱主义理想的来源,不仅有普法战争留给他的心灵创伤,也有法国整个社会所弥漫的反犹太主义情绪,平民的生活在相互理解中显得极为重要。正如阿玛德在BBC的纪录片里所说的那样:“他认为未来的历史,是当今日常生活的延长。”本章一开始便引用了阿玛德专著中开首的第一句话,传统上,档案让人们追溯过去,但档案也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导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她说话的原意便在于此,通过保留或遗忘今天的哪些记忆来影响人们在未来的思想,也通过这种对现实的展示来引起人们对未来走向的关注。她便已经相当明确地提到卡恩计划的主体性了。正如她在《电影史》的那篇文章的题目中所体现的一样,电影作为“避难所”,是一些行将消亡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避难所”,从而将档案系统利用电影作为工具来有选择地保存一些易逝的记忆来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目的的本性展示了出来。这当然也是笔者“社会信息控制”学说的一个很好的事例,阿玛德虽非我“控制学派”门下弟子,却也得我门中精髓。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电影档案概念分析
第一节 电影艺术档案与电影档案
第二节 电影档案归属艺术档案或媒介档案之得失
第三节 电影档案馆、电影图书馆、电影博物馆

第二章 电影是什么?
第一节 电影的1001种含义与电影作为媒介
第二节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第三节 电影作为艺术
第四节 电影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章 电影作为档案: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电影作为档案
第二节 电影保存及其脆弱性
第三节 机械复制时代的档案与电影的原始记录性
第四节 纪录电影与电影的文献化
第五节 纪录电影与档案起源演变之声像记录特性
第六节 纪录档案观与作为传播主体的电影档案实践

第四章 国际电影档案实践历史分析
第一节 19世纪90年代电影档案的先驱
第二节 阿尔伯特·卡恩的时代及其电影档案实践
第三节 影视人类学及其电影档案实践
第四节 20世纪30年代的公共电影图书馆运动
第五节 FIAF建立与国际电影保存实践的档案化

第五章 电影档案平民性简论
第一节 社会记忆控制,平民档案与家庭电影
第二节 案例:电影档案视野下的全民记忆与社会融人

第六章 电影档案利用与编研
第一节 电影档案利用
第二节 电影档案编纂与文献纪录片
第三节 电影图书馆与电影档案研究
第四节 案例:纪录电影制作档案化与全国声像档案纪录网

第七章 作为电影档案实践的口述历史
第一节 口述历史的电影档案属性
第二节 个体记忆的电影档案文献化

第八章 案例:英国电影组织功能分析
第一节 英国电影组织的职能流变分析
第二节 英国电影组织的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模式
第三节 英国电影组织功能研究之社会信息控制
第四节 社会信息控制与知识管理
第五节 英国电影组织功能研究之产业知识管理
第六节 英国电影政策的转型与行业级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