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7527
  • 作      者:
    资中筠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财富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还是有助于社会向更加合理、健康、公正的方向发展?这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财富,如何善用财富。

 

展开
作者简介
    资中筠,1951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所长。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和中华美国学会,曾任《美国研究》主编。创立“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翻译多部文学作品,2004年被中国译协评为“资深翻译家”。
    主要学术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资中筠集》等。
    散文随笔集:《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斗室中的天下》。译著:《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啊,拓荒者!》、《哲学的慰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增订本)》是第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综合介绍和分析美国公益基金会的著作,写作于1992-2002年。书中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和图片,评述了美国现代公益事业的历史渊源、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通过例举洛克菲勒、福特等二十多家机构的事例,探讨了美国基金会的思想理念、发展历程及运作方式。为国内读者了解美国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方兴未艾的公益基金会事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全书探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如何利用财富做有益之事。作者认为,一个基金会如果管理得好,它可以有效弥补贫富之间的鸿沟,使富人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基金会可以在科学教育、政策研究、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领域产生影响,而不仅局限于募捐等慈善之事。本次新版,作者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篇做了部分修改,并增补四篇评述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状况的文章。
展开
精彩书评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讨论集资、生财、创造财富,资中筠的这本书却讨论“散财之道”,她发出了一个极其不同一般的声音,这声音提醒我们,除了发财致富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钱并不是一切,光有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别的,所以我们应该看一看资中筠写的这本书。它讨论的是一个使社会更趋于完美的公益性事业。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
    
    本书视角独特、内容丰富,是研究当代公益基金会的一面镜子。
    ——黄浩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本书更深一层的意义是在探讨构建所谓“市民社会”、如何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外的第三方即民间组织或类似的非政府组织(NGO)填平社会鸿沟的问题,希望中国借鉴美国的经验,发展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
    ——李犁原(《公益时报》副社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比如,人们常与美国富人比,认为中国的富人捐出来的钱还是太少。为什么呢?
    首先,虽然私有财产已经明确得到宪法的保护,但是政策多变,许多民营企业立足未稳,与国营或外资的竞争条件尚不平等。民营企业家虽然赚了钱,但是没有安全感。
    其次,捐赠渠道不通畅。不少人愿意做慈善但不知道如何去做。依据现行的法规条例政策,他们还不可能仿效洛克菲勒、福特那样自己想成立基金会就成立,因为在中国,每一个基金会都必须有一个主管单位才能合法注册;这是基金会发展的一个不小的障碍。当然,把财产捐献给各大官办的慈善基金会是受到鼓励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捐赠者都自愿这样做。
    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减免税收的问题没有可操作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只有向几家经过特许的基金会捐钱,才能得以免税,这显然不合理。
    现在适用的法规还是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虽然比以前有进步,但是上述两个基本障碍依然存在。
    当然,中国企业家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除一部分已经有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比较先进的人物外,相当多的还停留在“土财主”阶段。他们有了钱,或者一掷千金,炫富比阔,挥霍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上,甚至败坏社会风气;或者自己过俭朴生活,却娇纵下一代,培养纨绔子弟,准备把大笔财富留给子孙。这些都有待公民意识的加强,逐步转变。但是总的说来,当前主要瓶颈还在于政府的法律法规。要让人做好事,首先就要做起来方便,如果不方便,就很难鼓励人们大规模地去做善事。防范还是鼓励,两方面其实并不一定存在矛盾。事实上,如果出现了弊病,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和法规来加以解决,同时,立足点应放在鼓励上,不能因为防止少数人做坏事,而妨碍多数人做好事。 
    ……
展开
目录
写在第三版《财富的归宿》出版之际
第一部 历史与概况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慈善公益事业源远流长
一、美国独立前的公益事业先驱及其思想
二、独立以后到南北战争的一百年
三、南北战争期间及其善后工作
四、现代基金会的早期雏形
第三章 现代基金会的兴起与发展
一、时代背景
二、20世纪后半期的特点
三、社区基金会同时兴起
四、运作机制
五、基金会行业组织和学科的出现
第四章 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一、补充和配合
二、税法的调控作用
三、争议与摩擦
四、“公私合营”的运作模式

第二部 各类基金会剪影
第五章 20世纪初期三大先驱
一、拉塞尔·塞奇基金会
二、卡耐基基金会
三、洛克菲勒基金会
第六章 20世纪中后期的后起之秀
一、福特基金会
二、凯洛格基金会
三、大卫与露西·帕卡德基金会
四、索罗斯系列基金会
五、麦克阿瑟基金会
六、威廉·宾基金会
七、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第七章 社区基金会
一、发展历史
二、个案例证
第八章 运作型基金会
一、塞奇基金会(后期)
二、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三、查尔斯·凯特林基金会
第九章 国际工作
一、概况
二、美国国内的国际项目
三、海外工作
四、后冷战时期
第十章 与中国的关系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
二、福特基金会
三、鲁斯基金会
四、亚洲基金会
五、凯特林基金会
六、麦克与莫琳·曼斯菲尔德基金会
……
第三部 思想动机与效果
第四部 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