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891.陈望道出生在义乌分水塘村(现属义乌城西街道)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曾留学日本,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1920年,陈望道已经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在家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并负责过《新青年》编辑工作,1921年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的首任书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此后,陈望道投身文化教育事业,是新中国第一任复旦大学校长,其专著《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辞学著作。1977年10月,陈望道逝世,享年87岁。
【案例正文】
1915年,陈望道怀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幻想,到日本留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日本,陈望道结识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著名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他大量阅读了河上肇等翻译介绍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文章,在他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中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质。这是陈望道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一、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
《共产党宣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出版;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译者是陈望道。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国内,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国文教员,翻译《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产业主义和私有财产》等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了一系列扎实的基础性工作。这期间,他与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等一起,在校长经亨颐支持下,积极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去。后因一师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第2期上发表题为《非孝》的文章,激烈抨击封建的纲常伦理,此举引起了反动统治者的惊恐,于是陈望道等被扣上“非孝”、“废孑L”等罪名,引发“一师风潮”。陈望道在浙江一师带头发动的新文化运动,遭到了顽固势力的迫害。
1920年3月,他接到了《民国日报》邵力子先生的来信,得知《星期评论》社戴季陶先生要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消息,并给了他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和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于是,陈望道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开始《共产党宣言》翻译工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