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社会结构对政党执政具有反作用。首先,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权力关系上。按照契约论者的观点,执政党的权力来源于社会结构中不同群体的“馈赠”,馈赠的目的是希望执政者能够代表本群体的利益,一旦这种代表功能丧失,或者这些群体自我感觉到即将要丧失,他们便会收回馈赠出的这部分权力,收回的方式既有“宫廷政变式”的,也有“暴力革命式”的。其次,社会结构变迁必然引起执政党政策调整。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结构状况,执政党总是要调整原有施政方针,使政策和制度的输出反映时代要求。最后,社会结构改变对执政党自身也会形成冲击。体现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上,必然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使新的意识形态反映变化了的社会结构,体现新兴社会阶层的意志和要求;体现到执政党的组织结构上,执政党为了拓展自身执政的阶级和群众基础,必然要打破原有的阶级界限,努力在新兴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壮大自己的阶级队伍,提高自身的利益整合功能。
2.执政资源视角中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是人们为执行某种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社会组织通常包含如下构成要素,即固定数量的成员、特定组织目标、制度化的组织结构(规范章程)、普遍化的行为规范(领导体系)和特定的场所和工具等等。从这一定义看,要真正理解社会组织,还必须先了解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按照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时间先后顺序,社会群体通常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指人际关系亲密、通常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儿时伙伴等等;次级群体则通常以特定的社会目标为纽带,社会组织亦称次级社会群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