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95833
  • 作      者:
    生安锋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生安锋,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西方文论等。已出版专著《霍米巴巴》、《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合著)、访谈录《智性的拷问--当代文化理论大家访谈集》,并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Neohelicon、ARIEL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四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巴巴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糅为一体,并且颇为有效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从而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风格;其次,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今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研究,从而提供了第三世界批评家进入学术主流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略;再者,他的模拟概念以及对一些殖民地题材的作品的细读对第三世界批评家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对文学经典的重构也有着推进作用;最后,他所发展出的文化翻译理论有力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内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以语言转述为主的文字翻译,从文化的层面消解了以语言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为翻译研究领域内出现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矛盾状态引出了巴巴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殖民关系总是矛盾的,这样它就为自己的毁灭埋下了种子。该议题是备受争议的,因为它暗示,不管被殖民者抵抗或反叛与否,殖民关系最终都将会被打乱。巴巴认为,殖民地话语不得不是暖昧的,因为它从来就没有真正想要把被殖民主体变成与殖民者一模一样的复制品--那将太具威胁性了。巴巴提供了格润特(charlesGrant)的例子,格润特于1792年意欲向印度人灌输基督教,但却担心这将有可能使他们“闹将起来去争取自由”(LG87)。格润特的解决方案是将基督教教义与印度本地歧视性的种姓制度搀和起来,以实行所谓不会危及殖民者利益的“部分的改革”,这种有所取舍的不完全改革,只会导致一种对英国方式的空洞模仿。在巴巴看来,这显示了帝国主义自身内部的冲突,它将不可避免地引起自身体制的崩塌:它被迫创造一种暖昧矛盾的局势,这种局势将最终打破其一统霸权的假设。巴巴指出,文化差异强调我们应意识到“文化象征和符号的同质化影响”,也强调要对“总体的文化合成的权威”持有质疑的态度(LG20)。巴巴此处所强调的“差异”明显与彻底的矛盾状态有关,他认为矛盾状态隐含在所有的殖民话语之中,也隐含在文化阐释本身中。在《被视为奇迹的符号》一文中,巴巴指出,“那本英语书”其实是一个被永久物化了的符号,它颂扬欧洲霸权认识论的中心位置,而同时又是“殖民地矛盾状态”的一个象征,显示出殖民话语的弱点及其面对“模仿性”颠覆时的脆弱。巴巴指出,“那本英语书”不但未能刻画出欧洲统治的固定性和不可化约性,相反却暴露了其权威的根基的虚弱,甚至赋予了被殖民主体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抵抗形式。巴巴说:“殖民地存在总是暖昧矛盾的,原创性和权威性的外表和它那重复的有差异的发声总是分崩离析的。”(LG107)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后殖民理论的崛起与概念辨析
第一节 霍米·巴巴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后殖民理论回顾与综述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概念辨析

第二章 霍米·巴巴的学术成长与发展
第一节 出身少数族
第二节 孟买的大学岁月与少年诗情
第三节 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研究与精神分析方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对巴巴的影响
第五节 巴巴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章 民族与叙事
第一节 何谓民族?
第二节 《民族与叙事》
第三节 民族与民族主义

第四章 文化的定位
第一节 《文化的定位》
第二节 文化差异与文化多样性
第三节 第三空间
第四节 文化翻译
第五节 文化身份、文化选择与认同诗学

第五章 矛盾状态、模拟与混杂性
第一节 矛盾状态
第二节 模拟
第三节 混杂性

第六章 “少数族”理论
第一节 少数族的产生与苦境
第二节 少数族的策略
第三节 少数族的理想

第七章 世界主义
第一节 “世界主义”概念回溯
第二节 巴巴的世界主义观
第三节 公民的叙述权

第八章 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中的问题与后殖民主义的出路
第一节 霍米·巴巴的语言问题
第二节 方法论批评
第三节 概念批评
第四节 话语分析VS政治现实
第五节 论证逻辑问题
第六节 肢解法农
第七节 后殖民主义的出路
附录 理论的旅行和变异:后殖民理论在中国大陆的传播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在中国之“旅行”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中国语境内的后殖民议题
第三节 渗透、反思与策略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