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35066
  • 作      者:
    唐燕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唐燕,现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China City Poanning Review》杂志编辑。2000年、200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先后获工学学士与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空间规划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为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留校执教。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治理、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等,已参加国家及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得第一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求是论坛”论文竞赛奖,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佳作奖,著有《城市设计运作的制度与制度环境》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来说,在这个全球城市竞争的特殊时代,大都市地区治理都是涉及学术研究、规划修辞和政治野心的复杂课题。它的复杂性导致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大量误解。因此,跨越国界和不同的规划文化,比较不同国家的区域治理问题并非易事。这个过程需要对很多研究维度加以正确的理解,它将折射出不同地方在文脉、特殊的区域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管理以及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唐燕博士探索德国空间规划和大都市地区治理经验的努力,也就是这本《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呈现的种种内容,对于如何从中国视角来理解德国空间规划和区域治理的作用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德国坚持发掘和强化各个都市地区的独特优势,在经济目标之外,格外重视社会公平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处理,以此保障城市和乡村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指标往往是地区发展的头等大事,为了追求GDP而忽视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处处可见。但是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大都市地区规划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地区发展目标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地区公平、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人口融合等诸多目标都是都市地区各种相关规划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多重目标又常常整合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综合理念之下。受国际发展趋势的影响,促进和实现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在德国各地都很盛行。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要长期实现都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在都市地区内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和民生保障体系。国际上,很多城市地区在经历了消耗性的增长过程,并逐渐占领世界经济的中心位置之后,开始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更加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区域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新社会、新挑战对大都市地区提出的客观要求。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大都市地区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研究也曰益强调区域协调和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对资源和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未来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将这些理念从文字变成现实,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健康的区域发展机制。
    ……
展开
目录
序:德国大都市地区治理
1 大都市地区: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概述
1.1 大都市地区在全球的崛起
1.2 什么是大都市地区
1.3 界定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
1.4 三种经典区域治理理论
1.4.1 传统区域主义
1.4.2 公共选择学派
1.4.3 新区域主义
1.5 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的主体:利益相关者
1.6 大都市地区区域治理与协作的国际实践
1.7 结论

2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与大都市地区发展
2.1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
2.2 国家层面的德国大都市地区规划构想
2.3 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多中心特征
2.4 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模式比较
2.5 结论及案例选择

3 斯图加特地区:区域联盟与区域议会
3.1 定义斯图加特地区
3.2 斯图加特地区的空间规划体系
3.3 斯图加特地区的区域联盟和区域议会
3.3.1 治理体制改革催生的区域联盟和区域议会
3.3.2 区域联盟的合作机制与网络化治理体系
3.3.3 区域联盟的经费来源与支出
3.3.4 区域规划与未来发展
3.4 区域治理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3.5 结论

4 汉诺威区域:区域协作的水平结构
4.1 定义汉诺威区域
4.2 汉诺威区域的空间规划体系
4.3 区域联盟的组建与演进
4.4 区域联盟的机构设置与运作机制
4.4.1 区域治理体制的改革
4.4.2 区域联盟的机构设置和区域规划开展
4.4.3 区域联盟的运作机制:从“垂直”走向“水平”
4.4.4 区域挑战与未来发展
4.5 “城市网络”对区域协作的影响
4.6 结论

5 柏林-勃兰登堡地区:跨州联合区域规划机构
5.1 定义柏林-勃兰登堡地区
5.2 “巨人国”的幻灭与跨州联合区域规划机构的成立
5.3 柏林-勃兰登堡地区的空间规划体系
5.4 跨州治理与协作:柏林-勃兰登堡联合区域规划部
5.4.1 联合区域规划部的机构设置及协调机制
5.4.2 联合区域规划部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分析
5.4.3 联合区域规划部的变革需求
5.4.4 联合区域规划部面临的挑战
5.5 非正式的区域合作模式
5.6 结论

6 莱茵鲁尔地区:多元复合的多中心区域治理
6.1 定义莱茵鲁尔地区
6.2 莱茵鲁尔地区的空间规划体系
6.3 层次丰富的多中心区域治理
6.3.1 城市地区层面的治理活动:“分裂”还是“整合”?
6.3.2 次区域层面的跨境合作:从正式联盟到非正式区域组织
6.3.3 城市层面的地方间合作:以问题为导向
6.4 其他特殊类型的区域治理模式
6.4.1 私人机构推动区域治理的先驱性尝试
6.4.2 特殊项目运作对区域治理的影响
6.5 结论

7 德国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的经验借鉴
7.1 德国经验对我国大都市地区的借鉴意义
7.2 国家层面的经验借鉴
7.2.1 国家对大都市地区发展的整体引导
7.2.2 发挥多中心都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势
7.2.3 建立高度链接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7.2.4 强化大都市地区与周边地域的联系
7.2.5 架构大都市地区发展的多重目标体系
7.3 城市地区层面的经验借鉴
7.3.1 组建正式的区域联盟或区域规划机构
7.3.2 强化非正式区域治理途径
7.3.3 建构多角色参与的社会合作网络
7.3.4 通过特殊项目运作带动区域协作
7.3.5 完善市场机制导向下的多中心治理
7.4 结论

8 我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以京津冀为例
8.1 大都市地区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8.2 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的问题与挑战
8.3 从京津冀看我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
8.3.1 京津冀地区的多中心结构
8.3.2 城市间的竞争关系与合作意向
8.3.3 行政区划调整导向下的局部区域整合
8.3.4 区域对话与区域协作的新趋势
8.3.5 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的未来展望
8.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