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差异:国际学术丛刊.第6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904487
  • 作      者:
    金惠敏主编
  • 出 版 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国际学术丛刊:差异(第6辑)》是为适应时代的召唤、推动国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出版的国际人文学术丛刊。
    《国际学术丛刊:差异(第6辑)》倡导“新对话”主义,主张“求同”“存异”,理解差异,宽容差异,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差异”这一世界的原生态,为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留下于我们民族、国家有益的东西。《国际学术丛刊:差异(第6辑)》以具有国际意义的前沿、精深和原创的专题论文论著为主要内容,每辑主题相对集中,并常设“古今书评”和“学术访谈”栏目。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段话里面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有趣方面。其一是伦敦用了两组对立的比喻:肉体和精神,野蛮人和圣人。很显然他所谓的“两种本性”,一方是指内心比较现实的“我”,是个追求肉体感觉的“野蛮人”;另一方是文本中和想象中塑造的“我”,是个崇尚精神的“圣人”。这显然是自我的分裂。其二是他最终能够达到平衡的结论。作家意识到,这种分裂人格是造成“麻烦”的根源,但是我们对“取得平衡”之说不敢轻信。倒是他的小说反复地将他本人性格中的冲突戏剧化了:对立的两方--一个鲁莽的冒险家和一个带书生气的敏感青年;一个追求金钱的“脑力商人”和一个追求艺术理想的作家;一个大言不惭的个人主义者和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社会主义者--在每一方面都遭遇了分裂自我的另一半的挑战,互相角力。我们发现,各种感情倾向也以一组组对立的意象出现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城市与乡村,工业化与田园,文明与荒野,弱者与强者,男性代表的强悍与女性代表的教养,有产阶级与劳动阶级,物质与精神,成功与幻灭,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平衡完整的自我是一种很难企及的境界,杰克·伦敦声言的“达到”,主要是一种幻觉。由于人的欲望与现实提供的可能性之间永远存在着鸿沟.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因此人的自我本质上是缺损的、失衡的,需要借助意识形态加以调整修补。现实中杰克·伦敦的真实自我是残缺的,他通过文学文本建构了一个虚构的自我,创造平衡,使之更符合心理期待。这样,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作家本人的影子,即所谓的“野蛮人”和“圣人”。自我的一方追随当时的流行风尚,为物质利益不择手段,写最能卖钱的小说,当“脑力商人”;另一方则想象着事物原本可能达到的美好,感受到强烈的道德危机,而焦虑又使他对现实不满,于是扯起了批判的大旗。就这样,一个不顾一切的实利主义者,和一个呵斥实利主义行为的道德家,就可能出现在杰克·伦敦的同一个小说人物身上。对于杰克·伦敦来说,他的文学话语既是调和欲望和现实之间矛盾的产物,也是分裂自我的见证。
    ……
展开
目录
文化研究:反思与前瞻
走向全球对话主义——超越“文化帝国主义”及其批判者
全球对话主义视野中的大国学——兼与金惠敏教授对话
有根的世界主义:从差异竞争中兴起
全球媒介、文化变迁与在地改造——文化研究对社会学混杂形成理论的贡献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认同观对文化研究的挑战
文化研究与行动者网络理论
阿诺德批评论文精选
文学与科学
文化和它的敌人
合众国的文明
数;或作主体多数与残存少数
当前文学批评的功能
爱默生其人
甘甜与光明——阿诺德批评论文译后感言
文学与大众文化:在边界处研究
杰克·伦敦现象的文化解读
大众文化与电视神学
中国的大众文学观念
学术访谈
再现·后结构主义·文化研究
波德里亚:迟发的纪念
巴黎寻踪——波德里亚墓园沉思
波德里亚拟像理论的美学意味
著译者简介
英文目录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