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王国维,在论诗词意境时,区分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①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要高于“有我之境”,而创造“无我之境”的真谛在于“以物观物”。何谓“以物观物”?就是以素朴自然的心态把握素朴自然的外物,也就是“以天合天”。将王国维的见解移来解释绘画,可以说,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正是将“造化”与“心源”妙会契合的“无我之境”视为山水画的最高艺术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意识源远流长。“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互补,肯定人与自然的终极一致,为人类提供了一条与强调冲突与征服的观念完全不同的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②先秦的儒家和道家,一重人为,一重自然,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然而,两家都禀承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当然,儒家和道家肯定“天人合一”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儒家主“天人合一”,立足点在人,其中常常隐含着以自然迎合人事的潜台词,用意是要借自然为人类社会理想确立永恒的依据;道家主“天人合一”,其出发点则是人与外物均统一于自然之“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