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创投20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47083
  • 作      者:
    陈友忠,刘曼红,廖俊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从未有一本书得到创投界如此关注,成思危、李开复、薛蛮子、沈南鹏、江南春、施振荣、张亚勤、刘健钧等刨投界精英倾情推荐!创投整合了这个时代的三个主题——资本、商业模式和人才新浪、和讯、金融界、网易、凤凰等众多网络媒体鼎力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友忠(York),毕业于台湾大学,亦是北京大学的EMBA。他于2000年从新加坡来到上海,从PC转战VC,开办智基创投。York-直关注中国VC产业的发展,把自己实践中的体会归纳提升为理论与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并借助出席中外创投论坛、教授EMBA和资本运作班、媒体访问与专栏写作等平台,与业界分享自己的思想,被誉为“VC布道者”及“VC学者”。York还积极参与创投公益活动,担任科技部火炬中心及亚杰商会(AAMA)的创业导师,发起并推动“雁行中国”大学生公益项目。
    刘曼红(Mannie),在中国非公开权益资本与风险投资领域有很多论著。她的《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是中国最早的风险投资专著之一。刘曼红女士于1994年获取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1997年曾在哈佛大学担任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兼任北京市政府金融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天使投资协会(香港),会长、世界天使投资协会理事、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共同理事长等职务。目前她长居香港,是香港致富集团董事。
    廖俊霞(Cally),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持有经济学硕士学位。廖女士2002年进入中国创业投资行业,长期追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专注于该行业的研究,并直接参与投资实务。目前她任职于熔岩基金,负责投资业务。
展开
内容介绍
    20年前,几乎没有多少国人知道创投为何物。然而,放眼全球,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背后,几乎都有创投的暗流在涌动。20年来,创投在中国经济的浪潮中起起落落,跌宕向前。从政协“一号提案”到创业板开通,从马云的阿里巴巴到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创投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并仍在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然而,时至今日,对于普通人来说,创投还是有些陌生。不是贷款付息,亦非八股分红,创投的模式既源自西方的海洋文化,又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产物。它的基因里蕴含着冒险、创新和不断进取之精神。对于如今浮躁且急功近利的中国人来说,真正理解创投的确有些难度。
    《中国创投20年》记载了中国创投20年来的风风雨雨。文中涉及众多的人物与事件,力图描绘出一幅宏大而完整的中国创投画卷。这里有成功者的狂欢,也有失败者的悲凄;有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有身陷图圄的不堪;有山重水尽的迷茫,也有绝地反击的逆转。从这些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创投如何激发出人类的智慧,同时也警醒我们,不要忽视资本的傲慢与人性的贪婪。历史是残酷的,但也是悲悯的,希望人们能够通过本书了解创投并有所反思。翻开本书,回望前尘,中国创投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也许你不曾察觉,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展开
精彩书评
    公众从媒体上了解的创投行业可能是片断式的——个人、一个项目、一笔财富的增值。但创投行业远远不止这些。20年来的起落沉浮,就浓缩在这一本书中。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年间,中国创投行业见证、参与、推动了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我作为天使投资人,有幸参与其中。读《中国创投20年》,似又重新经历了一遍那走过的岁月。
    ——薛蛮子,著名天使投资人
    
    从曾经的金融业者到创业者,再到现在的投资人,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改变人们生活的商业模式和卓越的创业团队。中国创投20年的历史,也是这样一段摸索和寻找的历史。
    ——沈南鹏,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分众传媒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屡获创投机构的支持。专业创投机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其管理思路、人脉关系、战略思维、对资本市场的理解等,都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中国创投有更好的发展,支持更多的创新企业。
    ——江南春,分众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业投资,我从1984年在台湾创办“宏大创投”以来,对此有深刻的体认,宏基集团及其后ABW家族(Acer、BenQ、Wistron)的壮大成长,背后也都有创投的身影。《中国创投20年》生动描绘了中国内地风起云涌的创投年代。
    ——施振荣,宏碁集团创办人、智融集团董事长
    
    创业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主题,所有关注经济的人都应该关注创投在中国的发展,关注《中国创投20年》。
    ——刘健钧,国家发政委财政金融司金融处处长
    
    比起那些常曝光于媒体的企业,创投VC往往是“无名英雄”。这本书以丰富的案例、精湛的理论和求实的态度,描述了中国20年VC产业的变迁、发展和成功。可以说没有VC的远见卓识、风险意识和资金注入,就没有中国新经济的高速发展。
    ——张亚勤博士,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
展开
精彩书摘
    深创投是幸运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深圳市政府领导并没有给深创投太多的条条框框。时任深圳市市长李子彬给深创投筹建小组的指示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向国际惯例靠拢。”负责深创投的筹建的副市长庄心一请来了很多外籍专家做顾问。在这样的指导精神和务实操作下,深圳市政府在搭建创投公司的架构时做了非常好的设计。第一,深创投确定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的八字投资方针。这种不囿于本行政区域投资的政府背景的VC,即使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也是很少有的。今天,深创投枝繁叶茂的收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一个开放的方针。第二,虽然政府出资,但公司经营团队主要向社会公开招聘,政府答应不塞项目不塞人。这对一间政府背景VC来说同样是很难得。在当时,深创投对项目投资,只要经过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批准,1500万元以下的总经理说了算,3000万元以下董事长就能解决,3000万元以上的董事会就可以定,政府不会干预。第三,对管理团队的激励。IDG的熊晓鸽是当时深创投筹建的外脑之一,他提到,按国际惯例,管理团队的激励是拿利润20%的分成。根据此,庄心一提出给管理团队成员15%的激励,管理层主动把数字缩到8010,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但深创投又是不幸的,“生不逢时”。同当时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众多创投机构一样,深创投成立之初把希望寄托在深圳创业板的推出上。成立后不久,1999年10月6日,公司就在五洲宾馆深圳厅举行联合签约仪式,签署了第一批七个项目投资协议和两个项目合作协议,协议金额7100万元,这样的投资速度,现在看来是相当惊人的。但期望中的创业板却迟迟未能推出,又逢资本市场低迷,A股市场的IPO窗口几乎完全关闭,深创投和其他本土VC-样面临退出困境。
    深创投虽有官方背景,但其股东除了深圳市国资委以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们为了报表的缘故,希望投资每年都能获利。
    ……
展开
目录
序曲 1991,VC来了
第1章 本土VC的漫长等待
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政协“一号提案”
中小板开啦!
创业板!创业板!

第2章 越洋VC的中国布局
“我们会很快回来的”
谁是第一家?
西都俱乐部与“抱团取暖”
大佬来了
金融危机之后

第3章 VC本土化与中国式的VC
25年前的对话
“国际化”天空下的“本土化”
“海龟”还是“土鳖”,这是个问题
决策本地化与vc独立运动
未来:募资和退出本地化

第4章 “裸泳者”现身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浮华背后
对赌协议惹的祸?
风险投资变成风险集资
……

第5章 创业在中国,投资在中国
第6章 募资:有中国特色的LP群体
第7章 孵化器与天使投资
第8章 政策法规
第7章 孵化器与天使投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