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和亚当·斯密对节约有过透彻的阐述
在《国富论》一书里,斯密多次论及以财富积累和利润为人生目的的经济人:“引导储蓄的原则是想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愿望,这种愿望尽管一般说来冷静而毫不冲动,它却同我们与生俱来,而直到我们走入坟墓也绝不离开我们……因此,尽管花费的原则在某些时候几乎能支配所有人,或能在所有时候都能支配一部分人,但从人类生活全过程的平均水平来看,节俭的原则似乎不仅支配着人类的大部分,而且极大地支配着他们。”从斯密的论述里可以看到,节俭本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但此种努力至死不休。由此看人生,真可谓“人为财死”。
马克思是对节约本质分析得最为深刻的思想家。为积累而积累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马克思所着力刻画的:“积累,积累!这就是摩西和预言者!工业提供为储蓄所积累的材料!因此,储蓄,储蓄!即把最大可能的剩余价值部分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马克思认为,这种为积累而积累的节约取决于两个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压力和资本家阶级追求利润的内在冲动。因为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阶级的这种为积累而积累的行动并不排除资本家阶级的个人消费;恰恰相反,积累会促进资本家阶级的消费。
2.现代经济学鼻祖凯恩斯将经济分析重心从经典学派(新古典)的供给层面转移到需求层面
他认为这种资本主义精神(节约)来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心理”。他的《通论》列举了另外三个人类的基本心理倾向。凯恩斯说:“欧洲在社会和经济上如此组织起来以便保证最大量的资本积累。在大众的日常生活条件不断得到一些改善的同时,社会如此构造而把所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归于最小可能消费的阶级去控制。”凯恩斯如此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心理很好地解释了斯密的“节俭原则”。他再清楚不过地指出了资本家阶级积累的双重目的:为积累而积累,又为消费而积累;消费只是积累的附带产品罢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