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咖啡馆里看欧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134893
  • 作      者:
    余泽民著
  • 出 版 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余泽民,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事艺术心理学研究。1991年赴匈牙利工作。旅居国外期间,当过诊所医生、插图画家、大学老师、报社主编、翻译、家教、导游、演员,甚至果农蒜农等。游历欧洲列国,体味生活,笔耕不辍。现定居匈牙利布达佩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匈牙利记者协会会员。 编剧并出演实验电影《有一个中国人》(该片参加了1997年匈牙利影展)。与匈牙利汉学家合译《道德经》、《易经》。翻译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的《英国旗》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欧洲,家与办公室之外,咖啡馆算得上是人们的第三大存在领地。
  人们通常在这里散心、交际,除此之外,咖啡馆里还发生过许许多多我们所知甚少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展现出别样的风景。
  本书以“咖啡馆”这一欧洲人传统的生活空间为观察对象,全面展示它方方面面的风致,如:咖啡馆在世界的起源、传播与发展;文化名人与咖啡馆的传奇故事;欧洲各国各地咖啡馆的地域风情;欧洲几大著名咖啡馆的前世今生及文化品格;现时代咖啡馆文化的蜕变得失;等等。此外,适当引申介绍了一些咖啡知识,以及相关的欧洲著名历史文化名胜等内容。咖啡馆如一个小小的舞台,一直上演着欧洲大世界的人情世态与历史风云。从咖啡馆之门进入欧洲,不失为一种有效而有趣的路径。
  作者工笔描画了各种咖啡馆的形象、气息,语言精美,栩栩如生;娓娓展开它们的故事,复活历史,摄录现场,引人人胜。从时、空两条线索组织内容,结构独具匠心。灵光一现的感悟与思考如散珠碎玉,很多都是意蕴深刻的话题,值得人深长思之。情感如涓涓细流贯通始终,使知识与故事都活了起来。
  一本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化书,一本见性情、有精神含量的知识读物:或许能这样概括本书的特别之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蓝瓶子里的黑水 1 史学家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馆于1554年诞生在雄踞欧亚大陆 交界处的君士坦丁堡,即现在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但也有人说,世 界上的第一家咖啡馆开在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不管怎么说,有一点 并无疑问:穆斯林人是咖啡馆文化的鼻祖。但是,究竟是谁最早发现并食 饮咖啡的?各国学者相互争执了数百年。 《圣经》是基督教国家的“百科史书”,既记录过去,又语言未来。 很早以前,就有爱喝咖啡的研经者试图从《旧约》中拣出只言片语,以证 明“咖啡是由基督徒发现的,而不是穆斯林”。他们认为波阿斯给路德或 使女给大卫的“晒干了的果实”,指的就是咖啡果。当然,这种说法纯属 臆断。自从《圣经》流传于世,人们就知道财主波阿斯允许贫妇路德在地 里拣的是麦穗,而不是咖啡。照这种“想啥是啥”的思维方式,只要我们 愿意,我们也可以将“晒干的果实”解释成核桃、榛子或者荔枝。 热衷古希腊历史的学者“考证”:居住在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 的斯巴达人,早在三千年前,就饮用一种类似咖啡的“黑色饮料”。意大 利著名旅行家佩特鲁斯·沃列(Petrus de valle)的记述更充满想象,他认 为,咖啡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的特洛伊战争:身为斯巴达王后的 美女海伦与前来做客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一见钟情,星夜私奔,逃到了位 于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的特洛伊城。老羞成怒的斯巴达国王梅奈莱厄 斯请求哥哥阿伽门农帮他复仇。作为希腊各国霸主的阿伽门农联合诸国, 亲统10万人马、千艘战舰,出兵攻打特洛伊。海伦意识到自己的私奔为她 的丈夫、家族和国家带来了巨大耻辱,同时也给无辜的特洛伊人带来灭顶 的灾难,于是满腹忧伤,独饮“黑水”,借咖啡消愁……后来,更有人紧 步佩特鲁斯后尘,一语惊人,认为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提到的——特洛 伊王子帕里斯混入酒中以诱惑海伦的“迷魂药”,说的就是咖啡! 虽然,佩特鲁斯等人的故事出于杜撰,但在咖啡于16世纪登陆欧洲之 前,这种传奇的“黑水”确实曾在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地土耳其以及相临的 阿拉伯半岛流行过。有资料证明,早在公元8世纪,也门就出现了人工种植 、用于贸易的咖啡树,并将烘焙过的咖啡果核研碎,再用开水冲,制成一 种称为“夸瓦”(Qahwa)的黑色饮料用于提神。10世纪的穆斯林哲学家、伊 朗名医阿维岑纳(Avicina Ibn Sina,980—1037)也记录过一种来自也门、 类似咖啡的植物,叫作“邦库”(Bunchum)……尽管如此,假如我们继续追 根溯源,就会发现:咖啡虽在阿拉伯半岛流行,但咖啡树的老家并不在那 里。 1578年,一个名叫阿布达尔·卡狄(AmblJdar Kadry)的穆斯林教徒在 一本题为《咖啡起源》的书里首次记载了一个名叫“欧玛尔”(Omar)的阿 拉伯神医:欧玛尔的家乡是也门的摩卡(Mocca),他能通过默祷为患者治病 。由于具有特异功能,欧玛尔被酋长驱逐,背井离乡,逃到戈壁大漠的山 洞里。口干舌燥、饥肠如鼓之际,欧玛尔发现洞口的灌木丛中有几枚红色 的果实。欧玛尔摘下一枚咬了一口,又苦又涩,再咬一口,有了些甜味, 但是果肉很少,果核很硬。于是他将红果用水煮软,吃后体力恢复,精神 旺盛,而且一枚果子的功效能够持续几天。 关于欧玛尔发现咖啡,还有另一个更具神话色彩的版本,流浪中,欧 玛尔又渴又累,筋疲力尽地栽倒在一棵怪树下。忽然,他看到一只翎毛漂 亮的大鸟在啄树上的红果,并像蝴蝶一样扇动翅膀,婉转啼唱。他灵机一 动,摘下几枚煮水服饮,不仅气香味美,而且强力醒神。 两个版本的传说中,最后的结果都一模一样:越来越多的病人来山洞 求医。于是,他采摘了许多果子扛在肩上,一路流亡,一路行医。后来, 族人被他的善意打动了,同意他带着“神果”赎罪还乡。也门也有一个类 似的传说,只是“神果”不是大鸟在树上发现的,而是飞越红海衔来的。 红海的彼岸是东非高原——古代的阿比西尼亚,也就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亚 。 咖啡既然被视为“神果”,自然就会有“自认通神之人”。16世纪的 托马斯大主教和17世纪的巴奈修斯修士,就是两位自封自诩的“盗火者” 。 托马斯大主教在自传中写道,他向上帝祈祷,请求赐予一种“能够永 远使身体轻盈、头脑清醒的神物”。没过多久,在神的启示下,他果真发 现了一种“能够彻底改变血液循环的力量,不仅使血流加快,而且令身轻 舒爽”的干果。 叙利亚僧侣学者法斯特斯·纳依洛斯·巴奈修斯(Faustus NairousBarlesius)则于1671年在他撰写的《不眠的修道院》里,绘声绘色 地讲述了一段他在东非传教时的“亲身经历”。巴奈修斯是当时流行于黎 巴嫩地区的天主教派——“马龙教派”的著名修士,1710年去世,生前任 巴黎大学前身——“索邦(Sorbonne)神学院”的神学教授,确实曾赴埃塞 俄比亚传教多年,当时那里叫阿比西尼亚。 巴奈修斯在书中记述:有一天,一位阿比西尼亚牧羊人到他所在的修 道院忏悔。牧羊人向他讲了一个在心里藏了好久、不知是凶是吉的怪事。 牧羊人经常在附近放羊,他的羊群每回走过一片灌木丛,就会跟中了魔咒 一样突然兴奋,用两条后腿原地舞蹈……巴奈修斯推测,估计山羊吃了什 么特殊的植物,于是让牧羊人带路,去到那片有魔法的灌木丛,并且找到 一种从未见过的红色野果。他将野果采回来,用水煮沸,决定冒险尝一尝 。一碗味道苦涩、但气味香甜的“黑水”下肚,巴奈修斯吃惊地发现,他 居然可以彻夜咏经,毫无困意。“我不但每天自己喝,而且还大着胆子将 煮好的果汁分给修道院的其他僧侣喝。结果发现,他们不仅精神倍增,而 且更加勤奋,可以不觉疲倦地彻夜读经……煮好的果汁可以很好地保持他 们的健康。这个秘方很快传遍整个王国。” P19-21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我的咖啡馆初夜
第二章 蓝瓶子里的黑水
第三章 土耳其咖啡与咖啡的性倾向
第四章 弗罗里安的情种们
第五章 咖啡杯里的互联网
第六章 咖啡与美酒的战争
第七章 美好的生活的第十一分之一
第八章 离上帝最近的咖啡党人
第九章 “咖啡图书馆”老板的心理素质
……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