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的台湾之行结束了。对我来说,它不是一趟普通的旅行或是一次简 单的采访,那是我和台湾的一次深情的拥抱…… 冬季台北的一场留客雨 从北到南,12天,我的台湾行一路阳光。终于,在我离开台北的前一夜 ,台北的冬雨如约而至,台湾朋友对我的预言成真感到佩服和惊讶。我说, 因为一首老歌《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我唱了十多年,一个愿望——与宝岛 的心灵之约,我也等了近十年,而此次的台湾之行又给我如此多的回味,如 此多的不舍,雨儿知道我的心情,知道我对台湾深深的热爱和无限的眷恋。
1997年第一次到台湾,开启了我与宝岛的不解之缘。从2000年春进入《 海峡两岸》到今天,7年过去了,我的事业和生活紧紧围绕着“台湾”这个 主题。2006年的年末,我又一次来到了台湾,带着我对台湾问题的思考,带 着心中的疑虑,带着无数的问号,也带着真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来之 不易的台湾行 好事多磨,且不说这一次的台湾之行相隔上一次已整整跨越 了10年,就从这个节目从立项到最后成行,期间风风雨雨,也经历了一年的 时间。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我对台湾的思念与日俱增。
两岸新闻交流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我们节目组也有一些同事以随团采 访的方式到过台湾,中央电视台也在台湾设立了记者站。然而,作为一个长 期关注台湾问题的新闻性评论节目,《海峡两岸》派出一个专业团队去做实 地采访还是第一次,这对于中央电视台的对台传播工作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 性质的采访活动。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是非凡的,不仅因为这个节目以 我的名字来命名——《李峰台湾行》,而且因为这是我多年从事对台工作的 一次集中检验,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采访活动,是我们《海峡两岸》对台 传播理念的一次革新,是迈上新台阶的一项体现。
如愿以偿抵台北 12月9日一大早,我们乘坐最早的航班从北京出发,计划在最后的时间 从台湾撤离,是为了争取在台湾的时间能达到最大值,因为我们在台湾只有 12天的时间,所以必须分秒必争。
到达台湾的时间是2006年的12月9日,恰好是台湾台北、高雄市长选举 揭晓的当天。下午两点多钟,我们一行(加编导张军军、欧阳群和摄影李军) 四人抵达了台湾桃园机场。记得第一次到台湾的时候已经夜深了,但台北夜 空依然灯火阑珊,那种温馨和神秘相杂的奇特感受让我至今难忘。而这一次 ,从空中俯瞰大片绿树掩映下的台北,反而给我一种淡淡的感觉,就像是回 家般熟悉。
迎接我们的是“巨无霸”双层巴士 此次台湾行能够成行,得到了东森同仁的鼎力相助,从入台手续、行程 安排、采访联络,他们事无巨细都为我们做好了安排。来机场接我们的东森 朋友有熟悉的老朋友王哲男(常驻大陆记者),也有从未谋面,但为我们做了 大量幕后工作的湘阁和建娟,因此大家见面后感觉十分亲切。
东森的朋友们做事非常细致和贴心,一出机场,久候在外面的他们就给 我们献上了美丽的花束,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迎接我们的是一辆“巨无霸” ——豪华双层巴士,这是我们到台湾后的第一个惊喜。
东森朋友解释说,安排这样的车辆来接我们也是因缘际会,因为他们的 车辆服务中心一时调不出更合适的车辆,又听说是大陆来的贵客,调度就出 了这样一个独特的主意,猜想也许会给我们特别的感受。
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一次专程陪儿子在长安街乘坐双层巴士的经历,而这 一次,却是让我们几个人独享可容纳45人的大巴士。我开玩笑说,坐在这样 的车上,让我对台湾问题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希望我们这次台湾之行 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台湾,理解台湾。
230分钟的节目顺利播出 在为期12天的参访活动中,我们台湾行报道组从台北出发,驱车沿着西 海岸从北到南,沿途经过台中、南投、嘉义、台南、高雄,到达最南端的垦 丁鹅銮鼻,然后再沿东部北上,经台东、花莲、宜兰返回台北。沿途领略山 川美景、风土民情,感受百姓生活,社会百态。走南闯北,我们一路几乎都 是在不停机地拍摄,不停地问、不停地访,每天都是将电池耗尽、自动关机 才肯罢休。短短10天的时间,我们竟然完成了8集30分钟的专题,10集4分钟 的新闻特写,总共230分钟的《李峰台湾行》,作为献给观众的一份新年礼 物,从2006年最后一天开始在央视国际频道中推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