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章修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26422
  • 作      者:
    唐弢[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唐弢(1913—1992),原名端毅,浙江镇海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和杂文为主。40年代与友人合作创办《周报》,后又主编过《文汇报》副刊《笔会》。解放后,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等职。195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78年起兼任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作为鲁迅研究专家,唐弢曾参加过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还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主编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专著有《落帆集》、《晦庵书话》等二十多种。十卷本《唐弢文集》于1995年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于语文,我是一个门外汉。但因为当过中学国文教员,平日又弄弄文艺,书店就把写这本书的约定,推到我的头上来,我当时随口答应,一写,这才知道并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要弄得好,参考探求,非有充分的时间不可。在这激荡的时代里,我又苦于未能闭门潜修,虽承书店一再把限期放宽,但粗率和浅陋的地方,是难免的,也许我自己倒先得被送进文章病院去。
    然而我想,虽然出诸病人之口,这所谈的,总还不失为健康之道吧。
    在这一部小书里,上编六章,偏于叙述,下编八章,专谈作法。我的企图,是要使读者对文章先有一点认识,然后再从这一点认识出发,来研究写作的方法,这样,不但易于人手,而且也可以把握住问题的中心,不至于说来说去,还是摸不着头脑了。
    我知道有些教师在讲书的时候,目不离书本,口不脱道义,是十分严肃的;有些著作家在执笔的时候,出入扬马,吐纳庄骚,也是十分严肃的;我虽然站过讲台,弄过笔头,却自知和他们的距离之远。无论教书写稿,在我都十分随便,只要听者或是读者有兴趣,我总希望因此也可以使他们得到一点益处,开门见山,如此而已。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虽然不必是孔家店的买主,却不妨作为看客,且来研究一下掌柜先生口里所标榜的货色。
    六经对于唐以后的古文的影响,是不容抹杀的。和韩愈同时的柳宗元说过,“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这可见六经和古文的关系。相传《易经》是作于忧患中的;《书》和《春秋》长于记事;《诗》富情致;《乐》讲声律;《仪礼》重在节文,和文章的关系较少。不错,著作也用于应世,但我们被婚丧人家请去做总管先生的机会,想起来,总该是较少的吧。
    其实唐宋古文家所受到的直接的影响,倒并不是六经。譬如以韩愈为例,他的文章,语法气势,大都是出诸《孟子》的;《孟子》这一部书,大家已经很熟悉,不过对于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史记》本传和赵岐《题辞》里都说是孟轲的著作,韩愈却以为是由孟轲的门弟子记录起来的,晁说之因为《孟子》里对诸侯都称谥,“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前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轲始见惠王,王目之日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所以他竭力附和韩愈的意见。不过我们读起《孟子》来,觉得各章语气,完全一致,似乎是一人的手笔,决不是缀辑而成的东西。阎若璩调和了两派的意见,说书是孟轲写的,死后由门人叙定,所以诸侯都给加上了谥。这比较近于情理。但我们也无须去考究这些,倒不如看看其中的文字,来说些它对于古文的影响吧。
    《孟子》本来和《晏》、《荀》并称,是诸子的一种。但因为它赞孔子,辟杨墨,论养气,辨性善,祖述圣教,继承道统,经唐宋的古文家一捧,就被列入了十三经,成为不易的名典了。但孟轲毕竟不脱纵横家的气概,所以《孟子》里的文章,反复开阖,明白晓畅,这正是后来的古文家的好榜样;韩文的曲折抑扬,可说是得力独多的。
    除了《孟子》以外,诸子书的对于古文,都有显著的帮助。姚姬传《古文辞类纂》序里说:“退之著论,取于六经、孟子;子厚取于韩非、贾生;明允杂以苏、张之流;子瞻兼及于庄子。”这虽然说得笼统,但举一反三,也可以想见其大概了。
    取于韩非、贾生的柳宗元,名声虽然不逮韩愈,倘论功力,是不遑多让的。韩愈在给韦珩信里,也曾极口推崇,不过他们的意见颇多不同的地方,行文也各有专长,柳的拿手是游记和寓言,这不但成了唐代文章的特色,而且也开拓了游记和寓言的境界。柳文谨严雄健,有时还带着一点感喟和苍凉,颇有六朝气概。但在形式上,他也是反对绮靡的,粉泽雕琢,悉加摒除。他在答吴武陵的信里说得好:“夫为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之以僻,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从这一段话里,就可以看出他自己对文章的意见了。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一、开头语
二、从文字到文章
三、古文·骈文·八股文
四、白话文及其他
五、关于文体
六、句读和段落
七、向书本学习还是从生活提炼
八、题材的搜集和主题的确定
九、字和词·土话和成语
十、句子的构造和安排
十一、明喻·暗示·借代·比拟
十二、铺张和省略
十三、怎样写会话
十四、所谓“文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