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具备的条件
首先,上海具有地理和交通优势。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处于中国联系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大三角中心,背靠长江,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前通中国南、北沿海军口世界各大洋,后贯长江流域和江、浙、皖内河、太湖流域,属河口型海港,自然条件优越,集疏渠道畅通。近年来,上海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港两网”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三,货物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上海航空枢纽建设、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市域高速公路网络架建设全面推进,磁浮示范运营线、浦东铁路一期工程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建成。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建设成就,与金融中心的定位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支撑起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宏伟目标。
其次,上海有着辉煌的金融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就已十分突出。当时,上海是金融首脑的集中之地,在上海的43家银行公会会员银行中,有35家的总行设在上海。这些银行业巨头喝着咖啡,就能把拆息牌价、汇兑行市决定下来,再电告全国,各地据此作为本地行市的依据。上海是外资银行的集中地,1936年上海的外资银行有27家,超过东京的11家,孟买的13家和香港的17家。上海金融业对国际金融业的形成具有有力影响。1933年新加坡和丰银行发生挤兑,当地侨领深恐波及另外两家侨资银行即华商和华侨银行,要求在上海的中国银行给予支持。当中国银行宣布给予“无限制援助”后,风潮即告平息。上海是全国金银、外汇、证券市场的中心,货币发行的枢纽。1933年上海银钱业的库存现银为4.56亿元,其规模之大和交易量之巨,“虽不足与伦敦、纽约媲美,然凌驾法、印、日而上之”,远远超过巴黎、东京、大阪和孟买。
第三,上海是全国的制造业基地和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自1992年以来,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经济产业布局已基本建成“三、二、一”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中心城区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达到7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