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帝内经》与中医现代临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9104181
  • 作      者:
    赵进喜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赵进喜(1965-),男,河北省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内科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特约编审、《糖尿病之友》杂志编委。<br>    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医内科肾病和糖尿病,重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尤其致力于中医药保护肾功能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曾参与或主持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部新药基金课题、国家教委博士学科点课题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疏利少阳标本同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止消通脉饮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主持国家“十五”攻关重大疾病课题“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防治优化方案研究”项目。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获得者。曾发表论文、译文60余篇,著有《古方妙用》、《糖尿病防治与调养》、《肾炎病防治与调养》、《疼痛性疾病现代中医治疗学》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黄帝内经与中医现代临床》系统整理《内经》有关人体生理、病理和各种疾病辩证、预防、治疗、处方、用针的学术思想,着重介绍《内经》辩证思维方法在现代中医各科的临床应用和指导作用。分列《内经》理论体系形成及其研究方法、《内经》藏象理论、经络学说、体质学说、运气学说、病因病机理论、诊法理论、法则治法理论、《内经》十三方与中医现代临床等部分,并就《内经》有关感冒、咳证、喘证、喘鸣、饮证、汉证、血证、心悸、胸痹、厥心病、真心痛、不寐、多眠、厥狂、痫证、胃痛、噎膈、呕、哕、泄泻、痢疾、腹痛、便秘、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偏枯、薄厥、大厥、风痱、颤证、痉证、肾风、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遗精、阳痿、消渴病、内伤发热、虚劳、腰痛,痹症、痿症以及外科疮疡痤痱、妇科经带胎产病症、眼耳鼻喉口腔病证等的认识及对中医现代临床的气势,作了系统总结。全书突出“古为今用”和“学以致用”的精神,注重实用,注意介绍《内经》中医临床研究最新成果。《黄帝内经与中医现代临床》可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内经》研究者和学者参考。《黄帝内经与中医现代临床》可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内经》研究者和学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内经》理论体系形威及其研究方法<br>    第一节  《内经》理论体系形成饷基础<br>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有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或认为成书于西汉,或认为成书于东汉,但从书中内容来看,既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又有秦汉甚至以后的,基本反映出了中医学在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时期的实际水平,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其实,也正因为书中所论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书中才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br>    应该指出的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有客观基础的。其理论形成基础包括了古人对人体解剖基本的了解、个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等。同时也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重大影响。这种在哲学思想指导下而进行的由外知内的思维特点,是古代生产力发展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特色所在。如《内经》以古代哲学思想“精气说”为基础,提出了中医学“气”的概念和气化理论,《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气合而成形,因变以正名”,《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处处体现着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唯物观。《内经》将阴阳学说引入医学领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即今所谓“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贯穿于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源动力。足见《内经》对阴阳运动的重视。事实上《内经》的阴阳观念,包括人体脏腑阴阳、三阴三阳与六经、阴阳虚实、阴证阳证、阴脉阳脉等,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的各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经》所谓“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充分体现了《内经》对平衡阴阳治疗原则的重视。再如五行学说被引进医学领域之后,也被赋予特殊的具体的内涵,成为构成藏象学说的基础。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有肝、心、脾、肺、肾五脏,有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生理情况下,五脏六腑各有其功能,相互联系;病理情况下,五脏六腑疾病又可以互相转化。总之,五脏六腑之间的生克制化,维持着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表现出《内经》所谓“亢为害,承乃制”的局面。其实,也正因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有其客观基础,理论来源于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并经过了长期医疗实践的验证,才决定了其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可以指导临床实践。<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内经》理论体系形成及其研究方法<br>第一节  《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br>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内经》的方法<br>第二章  《内经》藏象理论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三章  《内经》经络学说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四章  《内经》体质学说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一节  《内经》论体质发病、分类及其治疗宜忌<br>第二节  《内经》五行体质分类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三节  《内经》阴阳体质分类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五章  《内经》运气学说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一节  五运<br>第二节  六气<br>第三节  运气学说的实际价值<br>第六章  《内经》病因病机理论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一节  《内经》病因病机理论概要<br>第二节  《内经》病因论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三节  《内经》病机理论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七章  《内经》诊法理论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一节  望诊<br>第二节  闻诊<br>第三节  问诊<br>第四节  切诊<br>第八章  《内经》治则治法理论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一节  强调治病求本<br>第二节  重视顾护正气<br>第三节  强调以平为期<br>第四节  重视标本缓急<br>第五节  强调因势利导<br>第六节  提倡异法方宜<br>第七节  制方讲究君臣佐使与五脏苦欲补泄<br>第八节  重视防治结合,寓防于治<br>……<br>第九章  《内经》十三方与中医现代临床<br>第十章  《内经》病证论治与中医现代临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