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序(陈思和)<br>《野史无文》题记(彭燕郊)<br>被捕口占<br>无声语<br>寻人<br>空白<br>掩卷<br>白光<br>耻辱<br>废物利用<br>对镜<br>夜闻雁过<br>天喜·天怒<br>人格<br>真假论<br>裸之痛<br>致牺牲者<br>获释口占<br>家<br>小船<br>完人<br>松动<br>以线划分<br>聚光灯<br>音乐癖<br>错位<br>六六惨案<br>飞<br>热烈欢迎<br>强者<br>猴戏<br>殒<br>湖呵,湖呵<br>附一:作品纪略<br>附二:我应该怎样想<br>附三:彭燕郊致陈思和、刘志荣<br>后记内容摘要
本书是武汉出版社推出的一套“潜在写作”文丛中的一册,“潜在写作 ”文丛将被“文革”时期喧嚣所淹没的个人性、独立性之声整理出版,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主编,内容包括20世纪50-70年代大量作家,如阿垅、张中晓、无名氏、彭燕郊、胡风、绿原等人创作的非虚构性作品。这些作品在形成和创作的年代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公开发表,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发掘问世。陈思和认为,虽然那是一个精神生活浮躁嚣张的时代,但仍有作家在严肃地思考和写作。不过作家们身处不同的社会处境,他们思考的方式和表达的方式都不一样。那些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的声音,恰恰具有可贵的个人性和独立性。如果还原到这些作品酝酿和形成的年代的背景下来阅读和理解它们,并将之与同时期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相比较,其热辣辣的艺术感染力就马上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