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义故事为线索创作出来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都有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醉翁谈录》记载了一些独立的有关水浒英雄的传说,《大宋宣和遗事》把许多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和长篇小说已经很接近。元代出现了不少水浒戏,一批梁山英雄作为舞台形象出现。《水浒传》是宋江起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展开
《水浒传》以北宋后期宋江起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写了梁山泊宋江起义的产生、发展和被招安失败的全过程。它第一次正面描绘了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绿林豪杰群像,揭示了中国古代绿林文化的内部蕴含和外部特征。它所描绘的绿林好汉形象和绿林文化习俗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浒传》元末明初问世不久,对它的研究就开始了,直至今天还在不断进行。概括起来,对《水浒传》的研究大约有三种类型,一是政治的研究,从历代统治者把它视为“诲盗”之书而加以禁止,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评《水浒》”运动,都是出于政治动机的研究或控制;二是学术的研究,迄今为止的数以百计的《水浒传》研究著作和论文多数是这样的研究;三是普及的研究,即面向社会普通读者,把普通读者阅读《水浒传》时可能和必然遇到的问题或障碍,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写出来,以提高读者的欣赏层次和知识水平。在这三种研究中,第一种研究在今天显然是不可取的,第二种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而雄厚的成果,惟有第三种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向社会奉献的这本小书,就是出于加强这个薄弱环节的目的。
作为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水浒传》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知道《水浒传》名
字的人恐怕并不都完全了解和熟悉了这部作品。好比是一座美丽的宫殿,很多人只是在宫殿外
边朦胧大略地观赏,而没有或不知道怎样到宫殿内部去领略每一细部的景致。我们写这本书的
目的,就是让对《水浒传》有兴趣的人不仅保持对这部作品的朦胧观赏,而且还将随着我们走
进《水浒传》这个雄伟殿堂中,去细细品味它的美丽所在;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
知识性、学术性分析探讨,能够与有关的专家学者进行对话。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知识性、
学术性探讨,既不同于一些教科书式的面面俱到,板滞无神,也不同于学术论著那样艰涩深奥
,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
在内容上,我们将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文章:
在《人物篇》中,向读者交代书中人物的有关背景和来历。《水浒传》写了数以百计的各
种人物,其中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的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有的人物虽然是真实的
历史人物,但他在小说里的故事却是虚构的;还有的人物是张冠李戴,把一个人的事迹放到了
另外一个人物身上,等等。所有这些情况,我们都尽量将其考察梳理清楚,使读者了解《水浒
传》中人物身份与历史原貌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同时,《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好汉每人一
个绰号,每一个绰号都有一个有趣的来历和别致的含义,对此,我们也将尽量考察出这些绰号的来历或含义,以飨读者。
在《意蕴篇》中,将从两个方面阐释《水浒传》的内容含义。首先是事实的真假。《水浒传》所写的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实有其事,但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与《水浒传》小说中所写的宋江梁山起义的故事之间的真与假相差很大。拿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记载与《水浒传》梁山起义故事相比较,可以发现许多作者的艺术创造之处,也可以见到许多两者之间的有趣之处。比如历史上的梁山泊与今天的梁山泊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时间与小说的描写有什么出入等等。其次是有关文化背景、典章制度和风俗民情的解释。《水浒传》是一个充满民俗风情的世界,但这个世界距离今天已经非常遥远。当时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风俗习惯在今天可能令人非常费解,比如宋江等好汉们脸上被打上的金印是怎么回事;武松在景阳冈酒店喝的是米酒还是烧酒;梁山好汉为什么要歃血为盟;梁山好汉为什么喜欢吃牛肉,而很少吃猪肉:为什么《水浒传》中的和尚没有好人,而道士却受到尊重;为什么《水浒传》中的女人要么没有女人味儿,要么就是坏女人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常常是理解作品的障碍所在,而且也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