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袁氏当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3350039
  • 作      者:
    唐德刚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孙文创制,宣统退位,袁氏当国,畅论民国开国史,当代寥寥可数的历史畅销书大家唐德刚。<br>唐德刚袁本是一个旧官僚,但他毕竟是个智商很高的政客,经受了两年现代政党政治的磨炼,搞起新的寡头政治来,作法自便,出手也颇为不俗。袁世凯在赶走了孙文,增修了约法,做上了终身制的大总统之后,其权力之大在民国史上,可说是尚无第二人也。实际上,袁搞的也是“枪杆出政权”。
展开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年出生,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土、博士毕业。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著有《袁氏当国》、《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晚清七十年》等,另有包括历史、政论、小说、诗歌、杂文等多部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枭雄难为袁世凯 著史当如唐德刚<br>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br>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br>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氏当国》记载了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病死的几年中,中国从一个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纷乱无比的景象。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这段时间除了孙中山先生的所作所为外,其他的是最混乱、最黑暗的,而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更是咬牙切齿,但《袁氏当国》就力图改变这个形象,为读者重新烹调了一份具有独特口味的历史文化大餐。
展开
精彩书摘
    余年的古老的政治模式正式地结束了。从公元前2206年夏禹的家天下开始,由一家统治一国,至此已4儿8年了。若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封建帝国称皇帝算起,至此也已有2133年了。不管是封建诸侯也好,皇帝当国也好,由一家治一国都是行之数千年的制度。<br>它们都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当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废除得了的。<br>事实上,在此之前的社会政治制度,原都是整个民族在数千年中,从生活实践中慢慢发展出来的文化整体。在这个整体的结构之内,帝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围绕着这个帝王,还有一整套交互运作的国家机器和与它们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文化体系、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系统。它们是个相辅相成、一转百转的整体。因此要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像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或帝国制度(像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转入一个民主代议制度,这种制度转型,就非三年五年之功了。事实上,东西方历史都告诉我们,这项转型运动需时数百年,始能竞其全功。因此在辛亥革命之后,那有数千年历史的“帝制”,在表面上虽被废除了,但以后的中国历史要进入真正的“民治”时代,还要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地转化过来。<br>上述孙文总统的就职典礼,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端。旧的帝制逐渐在历史的海洋中,缓缓沉没;新的民主政治在眼前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成长虽缓,终必有大盛之时。这该是个历史的必然,无人可以逆转之也。孙文大总统,既然是我国历史上正在发展中的民治时代的第一位民选总统,那么他这项最早的民主代议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呢?这儿应该有补叙一下的必要。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孙文创制,宣统退位,袁氏当国——民国开国史简论<br>采用美国制度为蓝本<br>以都督代表会暂代参议院<br>《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在汉口诞生<br>从一军三旗到黄、黎易位<br>虚位原以待袁,中山变成黑马<br>以孙文为首的政府架构<br>总统直辖的十部总长<br>第一任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br>总长取名,次长取实<br>总统制乎?内阁制乎?<br>《民元约法》之诞生<br>袁世凯的养敌、逼宫和摊版<br>老办法的养敌自重<br>袁氏养敌抓权取位始末时间表<br>是法统问题,也是面子问题<br>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未可厚非 <br>太后念念不忘优待费<br>孙总统只有银元10枚<br>高干子弟不知轻重<br>军人干政,刺客横行<br><br>第二章 项城不做虚君,遯初志在首相——记民初共和政体的实践与流产<br>迎袁专使与京津兵变<br>袁总统就职与大赦令<br>袁政府与唐内阁的架构<br>唐绍仪是怎样一个人?<br>外交总长是首席总长<br>黄兴留守南京收拾烂摊子<br>恩饷与外债<br>孙逸仙医师的社会丹方<br>民生主义抽象和具体内容<br>革命尚未成功,留守终被裁撤<br>唐内阁垮台的学理解剖<br>美国模式的中国国会<br>议员并无选民,政党随决整合<br>同盟会扩大为国民党 <br>“孙大炮”与20万里铁路计划<br>国会选举,国民党大获全胜<br><br>第三章 世纪末回顾“宋案”与二次革命<br>宋教仁非可怕之人<br>不重用之就杀之<br>是谁杀了宋教仁?<br>袁世凯的“水门案”和“江南案<br>女儿城的故事<br>宋至死未尝疑袁<br>民初的黑金政治<br>民国史上第一个特务机关?,<br>国民党对“宋案”议论不定<br>善后大借款,不能善其后<br>二次革命,第一次内战<br>国民党被扫地出门<br><br>第四章 孙中山改造国民党,袁世凯做终身总统<br>对共和国体的认知<br>民国史的发展自有其客观实在<br>只谈抽象存在,不谈具体形态<br>历史史实与历史哲学<br>共和政体,不合国情<br>非继承式独裁无法接班<br>帝制向后转,独裁向前看和权力递减<br>袁世凯摇身三变<br>孙中山改造国民党<br>中华革命党的架构<br>孙中山的感情生活<br>袁大总统的乘机削藩<br>后制宪先选举的第一任大总统<br>袁世凯毁弃《天坛宪法》<br>解散国民党,瘫痪国会<br>熊搞体制改革,袁造御用国会<br>终身大总统也可传子<br><br>第五章 帝制酝酿期的内忧外患<br>共和向帝制回潮的过渡体制<br>袁氏逆流推行中央集权<br>内忧外患,风雨飘摇<br>白朗起义<br>外患比内忧更严重<br>英国对西藏的割裂企图<br>西姆拉、麦克马洪和内藏、外藏<br>达赖、班禅和土司的统治权限<br>俄国对蒙古的觊觎<br>俄、日三次密约,瓜分内蒙古<br>沙俄割裂外蒙古的闹剧<br>蒙古分裂主义者的矛盾情绪<br>日军攻占胶州湾,进窥山东<br>“二十一条要求”的思想背景<br>“二十一条要求”交涉始末<br>“二十一条要求”交涉误国辱国<br>知耻而无耻的袁世凯<br><br>第六章 记一失足的帝王之梦——兼评古德诺教授<br>第七章 帝制终于覆灭,护国也有难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