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做一只理性经济狗
该吃的不吃,不该吃的乱吃——要理性,但不要过于理性
一路上,大家还沉浸在失去奶奶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爸爸和妈妈相互责怪,都埋怨对方当时只顾着自己吃东西,没有看住奶奶。皮皮一声没吭,它知道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这时,皮皮看到路边的垃圾桶里有几块肥肉,便冲过去叼了过来,妈妈惊恐万分地喊道:“皮皮,快把它放下,不然你会像奶奶那样的。”
“不会的,我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了,需要补充一点体力。”皮皮咬了一口,虽然不是很好吃,但对于疲惫的它来说,也算是佳肴了。
爸爸也劝阻它:“算了,皮皮,我们还是走一段路再说吧。”
皮皮吃得差不多后说:“我可是吃饱了,对流浪狗来说,随时补充体力是最重要的。”
皮皮此刻就像一个理性经济人,在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又叫做“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其包含两层意思:人是自利的,又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有利于自己,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做什么事情和怎样做事情才能有利于自己。
皮皮对于食物是有选择性的,它很清楚在什么时候吃东西,该吃多少,就好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皮皮是正确的,因为接踵而至的问题很快验证了这一点。长时间的跋涉和未进食,使得皮皮的爸爸和妈妈体力不支。
它们没有了之前的好运气,总是碰不到可以吃的食物。皮皮正想要不要折回去为它们找找之前丢掉的那块肥肉时,只见妈妈和爸爸狂奔起来,冲到一堆粪便面前吃了起来。
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在极度饥饿时需要从中汲取营养,以保持体力。
看着狼狈的父母,皮皮叹气道:“哎,该吃的不吃,不该吃的乱吃。”
经济学卸下了人们头上的光环,让人们走出虚幻的精神圣殿,走进柴米油盐,走进利益纷争。红尘浮世,人间冷暖,成败得失,背后都有一股利益暗流在涌动。这个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感情利益,更有许多日常面临抉择的智慧。
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来看,什么时候吃东西对于狗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盲目乱吃,或者因为受到损害就不敢再吃,这样的心态是不正确的。
皮皮有经济人的理性思维,它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所以,它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
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占有信息的多少、理智和聪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驾驭等。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会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以理性的视角面对生活,人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应注意不要太过理性,有句老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便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处处都以经济学的理性视角观察世界,毕竟世界上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一些东西,比如亲情、友情、同情心,如果在生活中一味地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变味。
所以,适可而止的理性思维是需要的,但一味追求理性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令人们失去生活中的许多东西。
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超脱和排除了其他的价值判断,即不去判断一件事是好还是坏、对社会有无精神价值,而仅仅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单纯的理性判断,有时还会造成判断失误。
皮皮告诉你: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千差万别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满足的理性的人。显然,经济人都是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人生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它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