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车文博文集.第十卷,教学原则原理及其实施策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98768
  • 作      者:
    车文博著
  • 出 版 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车文博,吉林扶余人,1931年生,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吉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全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心理学)委员,《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学探新》顾问、名臀主编,台湾大学《本士心理学研究》杂志顾问编辑,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美国中美精神心理学研究所顾问,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名誉理事长,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名誉会长。主要专长:理论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史。<br>    主要成就:(1)开拓中国无意识研究的领域;(2)突破中国学者对弗洛伊德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的研究;(3)主编中园第一部大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具书。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专著、教材七十多部。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两项,全国优秀图书提名奖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吉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其他省级奖十余项。1990年获吉林省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1991年被评为吉林省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吉林省荣誉省管优秀专家,2003年破授予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荣任中国心理学创始会士:(Fellowship)。21304年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成就奖。被收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国际名人渊典》第24卷。应邀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参加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或演讲。
展开
内容介绍
    过去,由于“四人帮”宣扬唯意志论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把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统统斥为封资修的东西,因而造成学校教学工作中“唯心论盛行”、“形而上学猖獗”,一片混乱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给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教学原则是科学教育学(特别是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认真研究和探讨教学原则的基本理论,是我们深入批判“四人帮”极“左”路线的需要,是洗刷教学工作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恢复唯物辩证法权威的需要,也是为我国四个现代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需要。
展开
精彩书摘
    教学原则在特定社会中总要受一定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人们总是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配下,去确定、说明和运用某种教学原则,形成一定的教学原则的理论体系。譬如,同样一个直观性原则,我们同欧洲近代启蒙教育家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夸美纽斯从“自然适应性”的观点出发,认为教育是使“自然存在人身内的东西显露出来”,主张“认识的开始永远应当从感觉出发,因此,学习也应当从观察实物开始”。显然,他是以自然主义和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感觉论为其直观性原则的理论基础的。无疑,这在当时具有解放思想、反对经院哲学的进步作用。但是,他这种不科学的解释,正反映了他们的历史的局限性。我们的直观性原则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的。可见,它们两者是属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教育思想的范畴。<br>    教学原则总要根据一定阶级的教育目的来制定,又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学好先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同时又要注意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为此,我们的教学原则自然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党的教育方针来制定,并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而服务。<br>    可见,教学原则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只是在制定、解释和运用时要受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教学原则的基本理论<br>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本质<br>第二节 教学原则的来源<br>第三节 教学原则的理论基础<br>第四节 我国教学原则的特点和体系<br>第五节 教学原则的作用<br>简短结论<br>思考题<br><br>第二章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br>第一节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内涵<br>第二节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br>第三节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实践意义<br>第四节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策略<br>简短结论<br>思考题<br><br>第三章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r>第一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内涵<br>第二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论基础<br>第三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实践意义<br>第四节 贯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策略<br>简短结论<br>思考题<br><br>第四章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br>第一节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内涵<br>第二节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br>第三节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的实践意义<br>第四节 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原则的基本策略<br>简短结论<br>思考题<br><br>第五章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br>第一节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内涵<br>第二节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br>第三节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的实践意义<br>第四节 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策略<br>简短结论<br>思考题<br><br>第六章 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的原则<br>第一节 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内涵<br>第二节 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br>第三节 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的实践意义<br>第四节 贯彻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的基本策略<br>简短结论<br>思考题<br><br>第七章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br>第一节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的思想来源和基<br>本内涵<br>第二节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br>第三节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的实践意义<br>第四节 贯彻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策略<br>简短结论<br>思考题<br><br>第八章 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br>第一节 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原则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内涵<br>第二节 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br>第三节 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原则的实践意义<br>第四节 贯彻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策略<br>简短结论<br>思考题<br><br>第九章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br>第一节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的思想来源与基<br>本内涵<br>第二节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br>第三节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的实践意义<br>第四节 贯彻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的基本策略<br>简短结论<br>思考题<br>结束语<br>附录一 怀念恩师王焕勳教授<br>附录二 专家学术评语<br>附录三 关于少而精和启发式的论文<br>附录四 几篇序言和书评<br>附录五 主要科研成果<br>附录六 获得的奖励、荣誉和担任的学术职务及重要学术活动<br>附录七 你为何来听讲座<br>附录八 车文博教授七十寿辰庆典主题致辞<br>附录九 不倦的追求,勇敢的超越<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