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汉语语法精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584707
  • 作      者:
    许威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内容介绍
  《古汉语语法精讲》讲解重点是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一面。有时固然也提到古今语法相同的,旨在用作必要的比较,明其历史延展性,引导读者温故知新,更好地全面领会。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文言文与古白话
  古代汉语在发展变化中形成文言文和古白话两个支流。周代和周代以前所遗留下来的书面语和秦代以至汉初的某些书面语,大致是和当时口语相近或相一致的。汉初以后,各时代文人的书面语逐渐脱离了当时的口语,成为一种特殊的书面语。这种特殊书面语就是文言文。与此并驾齐驱,从汉魏以后到“五四”前,还有一种与口语基本一致的书面语。这种与口语基本一致的书面语就是古白话。文言文与古白话是古代汉语的两个分支,彼此并没有截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汉代以后的文人写文章喜欢使用秦汉以前书面语里的词汇和语法成分,还喜欢模仿秦汉以前文章的腔调,这就反映出了文言文的人为性。(这一“人为性”有其社会历史渊源,与人为随意性未可相提并论。)可是不同时代的汉语毕竟是一种语言,后来的文人写文章,一面仿古,一面不由自主地或不知不觉地把当时口语的某些成分用到他们所写的文章里去,这就使文言文又具有综合性(综合各时代语言成分)。越到后来,综合性越大,它不仅积累了当时口语里的词汇和语法的某些成分,而且积累了历来许多时期口语里的词汇和语法的某些成分。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古代汉语的两个支流
(一)文言文与古白话
(二)文言文的阅读与分析
(三)文学因素分析与语言因素分析相结合
(四)语言诸要素分析相照应
二、学习指向与方法
(一)掌握规律,以简驭繁
(二)了解一般,重在辨异
(三)要有历史主义观点
(四)要有正确的学科方法论

第一讲句子成分
一、主语、谓语和宾语
(一)动词、形容词充当主语
(二)动词、形容词充当宾语
(三)数词充当主语和宾语
(四)副词充当谓语
二、状语和补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三)动词作状语
(四)形容词作状语
(五)数词作状语
(六)代词作状语
(七)句首状语
(八)介词结构作补语
(九)名词(包括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作补语
三、词组充当句子成分
(一)主谓词组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
(二)动宾词组作主语、宾语和状语
四、句子结构由疏趋密

第二讲语序
一、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二)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二、介词宾语的前置
三、宾语提前
四、谓语提前
五、定语的位置
六、数量词在句中的位置
七、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
八、古典诗词中词序的变换

第三讲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一)主语承前省略
(二)主语蒙后省略
(三)主语当前省略
二、谓语的省略
(一)谓语承前省略
(二)谓语蒙后省略
(三)谓语当前省略
三、宾语的省略
四、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五、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省略
六、其他的省略

第四讲实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受助动词(能愿动词)、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在句中带上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放在助词“所”后面,活用为动词
(四)名词前后有“而”连接(“而”一般不连接名词)便是活用为动词
二、数词、代词活用为动词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四、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用作使动词
五、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词

第五讲数量的表示
一、数的称述
(一)基数
(二)序数
(三)约数
(四)虚数
二、量的称述
三、数和量组合的表达方式
(一)数词跟名词直接结合,不加量词
(二)数词跟名词组合,用上量词
(三)数词和动词组合,有多种情况
(四)问数表示法
(五)分数的主要表示法
(六)倍数的特定表示法

第六讲代词的运用
一、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二)第二人称代词
(三)第三人称代词
(四)关于复称代词
(五)人称代词的复数
二、指示代词
(一)是、此、斯、兹
(二)之、其
(三)彼、他、夫
(四)若、尔
(五)或、莫(无、毋、靡)
三、疑问代词
(一)谁、孰
(二)何、曷、胡、奚、台
(三)安、恶、焉

第七讲虚词种种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