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接触是伴随着一种外来宗教的传播发生的,接触是逐渐的、潜移默化的,大家认同的是佛教思想、信仰,追求的是佛的境界。佛经祇是思想的载体,所以其语言并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是一种非强制的、不自觉的接触,在这种条件下,接触的双方没有地位的差异,不会单纯的模仿,最后出现的变化是少数的,变化的形式是汉语(受影响方)在发展中混入了梵文、巴利文的某些个别形式,或在其干扰下自身的发展出现与一般规律不一致的状况。
元代情况有所不同,元代蒙古人人主中原,整个统治集团是操蒙语的蒙古人,在他们的统治下,蒙人和蒙语都有特殊的地位,是当时必须服从、效法的对象,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出现了元白话,用汉语的词汇和蒙语的语法混杂使用,用汉语来直译蒙文。因此,这次语言接触是强制的、自觉的,产生的变化也非常广泛。这实际上是汉语在学蒙语,变化的点是蒙汉语之间差距最突出的地方,如我们以上指出的动宾关系等等。这种变化更不是语言本身发展的结果,它不是一个系统自身的发展,而是一个系统部分地放弃自身系统,而采纳另外的体系。变化发生后,当时实际上是两个系统在同时运作、使用,而最终的结果,则依赖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元代统治中原一个世纪,其统治被推翻之后,这种语言变化的基础没有了,变化也就无法维持了,随着明朝的建立,元白话很快就消失了,汉语中引进的带有蒙语色彩的格式和结构,也消亡殆盎。
元白话的产生或许是语言接触的一个特殊类型。它不是一种语言影响另一种语言的发展,而是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逐渐去替代另一种语言的体系,结果是产生了一种变体:使用一种语言(汉语)的语音、词汇,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使用另一种语言(蒙古语)的语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