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对外传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9035984
  • 作      者:
    郭可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当代对外传播”作为现今热门的话语,已衍变为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播的重要课题。《当代对外传播》以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多维视角探讨了我国对外传播的成败得失,概述了对外传播的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及趋势。《当代对外传播》首次提出了目前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问题,以及对我国英语媒体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实证方法探讨了我国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分析了我国英语媒体传播效果不够理想的成因。作者还对当今国际媒体涉华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国际舆论和国际受众、我国对外传播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当代对外传播》既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又具有教学所需的系统性,可作为新闻学、传播学教学的必备教材,也可供媒体从业者、对外传播人员作参考之用。
展开
精彩书摘
  2.平面媒体的影响力依然强劲
  在国际传播中,国际性平面媒体(如报纸和杂志)的影响力依然强劲。虽然四大媒体都先后被应用于国际传播过程,但是应该承认,左右世界的舆论场基本上还是《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新闻周刊》、《时代》杂志等美国或国际性主流平面媒体。
  这些国际性媒体在国内报道中强调传播的客观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但是在国际传播的议题设置中则突出了传播的意识形态特点和政治性。这些媒体的议题设置在国际事务中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而且都是被精心策划的关键问题,会影响世界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国际事务和国际战略方面②。
  这一点在国际性英语媒体过去十年对中国的报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到李文和案、上海孤儿院事件、法轮功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以及一直被炒作的台湾问题和中国“威胁论”,国际性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无一例外地被披上强烈的政治色彩,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例如,美国在2002年7月12-15日四天时间内相继推出两份有关中国军力的报告,又一次渲染“中国威胁论”。于是各大国际性媒体又开始利用其影响力,制造舆论。这一点只要看以下的标题就可以略知一二:《五角大楼告诉国会,中国军事现代化是对台湾的威胁》。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对外传播和中国
第一节 对外传播概念
第二节 对外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 对外传播在中国的产生背景及起始
第四节 对外传播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 我国20年来对外传播媒体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英语强势和我国英语媒体
第一节 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
第二节 英语强势的影响
第三节 英语强势对我国英语媒体的影响
第四节 入世后我国英语媒体的四大困境

第三章 英语媒体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调查方法和总体情况
第二节 对我国对外传播效果的肯定评价
第三节 我国英语媒体传播效果所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成因分析
第五节 对我国英语媒体的总体评估

第四章 国家形象和中国
第一节 概念理解
第二节 为什么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形象备受关注?
第三节 我国历史形象的演变
第四节 现阶段我国的媒体国家形象特点
第五节 我国国家形象的变化规律:正负交替、回归真实
第六节 中国需要一个怎样的国家形象?

第五章 媒体国家形象与涉华国际报道
第一节 媒体国家形象
第二节 西方主要英语媒体的涉华报道
第三节 美国媒体为何倾向于报道中国的负面国家形象?
第四节 国际媒体拷贝世界中的“中国威胁论”
第五节 美国媒体新闻报道和国家利益
第六节 西方媒体和新闻自由

第六章 国际舆论和国际受众
第一节 国际舆论
第二节 涉华国际舆论
第三节 为什么我国在国际舆论中总是处于被动局面?
第四节 国际受众

第七章 我国对外传播战略
第一节 我国对外传播的战略观念
第二节 我国对外传播战略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对外传播战略目标讨论
第四节 我国对外传播战略实施
第五节 兼顾非媒体性的对外传播渠道

附件一:民意测验——趋向:美国对中国的矛盾情结
附件二: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大会总结报告
附件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妖魔化——令人疑惑的爱恨情结
附件四:近代在华外文报纸简介
附件五:我国对外传播(英语)媒体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