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931837
  • 作      者:
    张亦春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社会信用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我们所知,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其市场交易绝大部分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是以信用为中介的。因此,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一个必备的要素。
展开
作者简介
    张亦春,男,汉族,中国著名经济金融学家,1933 年6月生于福建连江。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1983年任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1991年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96年组织创办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并任所长, 1999年被香港科学院授予荣誉博士。现为厦门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金融重点学科点学术总带头人,河北大学、湖南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集美大学、天津财经学院、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天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其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自学考试先进工作者、厦门市先进工作者、厦门大学教师最高奖——南强一等奖,是2001年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是关于中国目前社会信用缺失状况的一个详尽、深入的研究,书中揭示了社会信用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企业、个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考察了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种种表现;分析了造成这一状况的经济政治根源;借鉴了国外社会信用培育的经验教训;最后总结出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几方面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是张亦春教授和他的博士生近来的一部力作,耗时甚多,用功甚勤,对于研究这一领域的同行,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决策层面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商业信用出现危机的原因分析
    具体而言,我国商业信用出现目前这种严峻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基础脆弱,产权改革没有到位
    当前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稀缺经济资源由政府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在所属的各单位之间配置,信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只能由作为政府出纳机关的国家银行掌握,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被严格禁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已经远远落后,因而信用关系混乱,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广泛发生。如我们所知道的,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自有财产,是其承诺付还债务的信用基础。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不是独立以自己的财产承担债务责任的经济主体,在财务上与国家财政保持满收满支的关系;改革以来,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但是由于企业和银行的产权改革都没有到位,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要靠银行信用维持,造成亏损严重,信用恶化。一些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适宜水平,还有一批没有资本金的“空壳”企业,经营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另一方面,由于至今我国法律中还缺少保护私有财产的条款,因而私人企业更着眼于中短期利益,而较少长远打算,会相对放松维护自己的信用。
    (二)信用体系发育不良,信用制度很不完善
    首先,直到现在,我国的信用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银行信用,全社会融资总量和全年净融资量中,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的比例分别高达80%以上,而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这一基本的信用形式还是发展程度低下。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开始发展,而且近年来发展有所加快,但规范化的商业信用,比如商业票据的使用范围和规模还比较有限,企业之间债权与债务关系转移难以规范,债务链条复杂。
    其次,债权保护制度和信用监控尚不完善。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如《民法通则》、《票据法》、《公司法》、《合同法》等,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保护提供了保证,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例如,有关的法规中没有规定债务企业的资产重组、改制或其他重大事项变更有可能引起债务转移时应当和必须经过债权人同意或告知债权人。这使许多债务企业能够钻法律的空子,乘机逃废债务。
    除此之外,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系统的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休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根据信用记录。可以评判企业守信偿债的能力。目前我国对企业信用及其经营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中,尚
    未形成体系,既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再次,缺乏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在企业融资、市场准人或退出等制度安排中,我国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的通行做法是:信用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中能够给予优先安排;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额度和优惠的利率;企业如果数次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被吊销营业执照。
    (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部门角色错位
    1.有些地方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将本应由自己出面筹措资金兴建公益事业的债务负担转嫁给企业,使企业负债超过其偿还能力。
    2.有些地方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为企业融资活动提供变相的信用担保,而在发生偿债问题时,又推诿责任,任意逃废债务。
    3.有些地方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干扰执法,纵容包庇不如期履约清偿债务的本地企业。
    4有的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徇私枉法,侵害债权人利益。
    5.有的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思想浓重,有的地方官员甚至对当地法院提出,凡是本地欠外地的钱,一律不还,而外地欠本地的钱却必须还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执法公平、维护信用就无从谈起。
    第二节假冒伪劣:微观经济
    个体间的信用缺失
    我国社会信用的缺失、商品市场(本章中如无特别指明,概以市场指代商品市场)秩序有时出现混乱的现状,反映出我国市场发育水平还比较低,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其一,商品生产过程:市场竞争秩序有时混乱。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是通过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获得竞争优势,而在我国有些生产者却热衷于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譬如假冒伪劣来获得。其二,商品交易过程:市场交易秩序有时混乱。由于某些体制问题及一些市场主体的不正当心态,市场交易中信用严重不足,各种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简言之,社会信用缺失在具体商品市场上的表现主要在于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一、目前造假贩假、假冒伪劣现象的主要特点
    因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全国每年仅税收流失至少上千亿元。以下数据可让我们从一个侧面对我国目前假冒伪劣商品的严重性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在国家工商局的统一安排下,2001年12月26日,在四川等5省市同时展开打假行动,共查获(据不完全统计)假(仿)冒四川省6家名酒生产企业品牌的产品104万余瓶、造假加工生产线6条及大批造假用包装物、原料酒基、商标标识、工具等,总案值达四千余万元。2002年2月26日,在广东省台山市查获的一个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卷烟制假窝点,其生产能力几近于目前广东省某较大卷烟厂的年产量;进一步的调查表明,这里最少已开工一年,保守估计,所获纯利已在1000万元以上。在2001年11月28日全国4省进行的打击假冒外商汽车配件统一行动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北京查扣600多万元的假冒汽车配件,在河北石家庄市查获价值逾千万元的3000多箱假冒世界名牌汽车玻璃,在重庆查获假冒丰田摩托车火花塞6000多只,在深圳查获3000多块假冒丰田汽车玻璃,在漳州查获大量假冒名牌汽车配件及侵权标识和造假工具。
    ……
展开
目录
理  论  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信用的地位:经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再认识
第二节  交易费用理论与信用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与信用
第四节  信息经济学与信用
第五节   法律经济学、现代契约理论和信用

现  实  篇
第三章  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
第一节  拖逃债务:商业信用出现危机
第二节  假冒伪劣:微观经济个体间的信用缺失
第三节  其他:涉及宏观经济运行的信用缺失
第四章  我国信贷及保险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
第一节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
第二节  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
第三节  我国保险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
第五章  证券市场中的信用缺失
第一节  上市公司的信用缺失
第二节  证券经营机构的信用缺失
第五节   法律经济学、现代契约理论和信用

现  实  篇
第三章  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
第一节  拖逃债务:商业信用出现危机
第二节  假冒伪劣:微观经济个体间的信用缺失
第三节  其他:涉及宏观经济运行的信用缺失
第四章  我国信贷及保险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
第一节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
第二节  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
第三节  我国保险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
第五章  证券市场中的信用缺失
第一节  上市公司的信用缺失
第二节  证券经营机构的信用缺失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