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经济通史.五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3831791
  • 作      者:
    赵德馨主编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通史一书划分历史阶段和分卷,不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对没有充分依据作出社会经济形态性质判断的历史阶段,淡化社会经济形态的判断与描述,即既不作经济形态性质的结论,也不对这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作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分析。<br>    本书是研究长时段的经济历史和撰写多卷本的经济史学著作,有一个分划阶段和分卷问题。鉴于现有的资料与研究情况,本书分期和分卷以朝代而不以社会经济形态作为标准。本书分为10卷:先秦(夏、商、周三代及夏以前),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中清代分为2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分为2册,共12册。
展开
作者简介
    赵德馨作品:《张之洞全集》 《中国经济通史:一:[先秦]》 《中国经济通史:明代卷(第七卷)》 《英语句子结构和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85-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 1985-1991》 《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中国经济通史(第十卷·上下卷)》 《中国经济通史(第二卷)》 《中国经济通史(第3卷)(精)(中国经济通史)》 《中国经济通史(第四卷)》 《中国经济通史(第六卷)》。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通史(第5卷)》为宋辽夏金经济史部分,内容包括10~13世纪中国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宋辽夏金时期的政治形势和行政区划、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二十二章。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本书从1996年10月接受任务算起,到今天(2000年6月3日)终于杀青,已经三年多了。尽管正式动笔是在去年8月,但这三年多来,却是在兹念兹,寝食不安。整个写作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先是在赵德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拟定全书提纲,到1997年4月敲定提纲,其间三易其稿,历时半年。随即进入第二阶段,研读近十年来刊布的近百部论著和上千篇论文。这是因为笔者十年前写过一本《宋辽夏金经济研析》(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对十年前的研究状况比较熟悉的缘故。研读中我逐步认识到,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为此必须回到史料中去,重读宋、辽、金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和宋人文集、《全辽文》、宋元方志等基本史籍,通过认真梳理材料,方能真正消化学界成果。所以这个阶段原预计半年,结果拖成两年,当然其间所任行政事务也耽搁了部分时间。这样,直到去年8月暑假中才进入动笔阶段。在动笔写作的十个月中,没有双休节假,不分白天黑夜,除了上课开会,就是伏案写作。每天以平均2000字的速度向前推进,经常写到凌晨二三点钟才搁笔。孤灯一盏,清茶一杯,万籁俱寂,心无旁骛,惟有思索在头脑中来回穿梭,变成一个个判断、论点、认识和心得体会,潺潺流淌在洁白的稿纸上。<br><br>    今天回头来看《宋辽夏金经济研析》这本十年前的处女作,疏漏、失误之处所在多有。近十年来,想要重新修订这本书的愿望时时萦绕在心头,而且随着卡片的积累、读书的增多以及认识的深化,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感谢赵德馨教授主编这套《中国经济通史》,给我一个难得的机会,使我得以重拾宋辽夏金经济运动这个重大课题,得以多少弥补一些那本处女作中的诸多失误和疏漏。<br><br>    当然也得承认,本书在价值取向、学术路数、思维脉络、基本观点,乃至框架结构、表述方式等方面,与前书仍有“割不断,理还乱”的种种关联,特别是在基本思路上仍是一脉相承的。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下几点:<br><br>    一是强调整体性观念,即将宋、辽、夏、金各区域政权作为一个具有紧密联系的经济整体来考察。因此本书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经济区域。除最后一章对宋代区域经济作了专门分析外,对辽、夏、金等辖区的经济考察同样贯彻了这个原則。如辽朝辖区可分南部燕云农业区、中部契丹腹心区和西北部族游牧区;西夏可分兴灵平原(即黄河前套)腹心区、宋夏沿边交界区和河西走廊这样三类地区。这样做是为了突破朝代经济史的局限,不仅看到中原经济区和江南经济区的区别和联系,而且看到周边游牧经济区与中原、江南农业经济区的互动和影响,使本书真正成为断代中国经济史。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是由宋、辽、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并立政权共同组成的。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将宋、辽、夏、金纳入同一经济圈进行考察,许多单从一个朝代来看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才能得到新的观察视角,给出合理的解释。本书第一章关于10—13世纪中国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就是在整体性观念下得到的认识。这些特征在当时经济运动的各个侧面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各相关章节已有述及。<br><br>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能不能把宋辽夏金的经济运动视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如前所述,宋辽夏金各个辖区自秦汉隋唐以来一直血肉相连,休戚与共;而且在北宋实现局部统一后。由于政治壁垒的消除,大运河的重新开通,以及草市勃兴、市镇网络出现和区域市场的形成等等原因,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较前更为紧密,人员和物资交流的规模也更加扩大。在10世纪以降的三四百年中,中原地区的数百万劳力资源向江南经济区移动,又有数十万汉族百姓自愿、非自愿地流入东北、内蒙甚至新疆地区。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粮食、布帛乃至巨额铜币源源不断地输往汴京、河北、陕西。以至党项、契丹和女真故地。在汉族农业经济和儒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契丹、党项、女真等周边部族相继步入封建化行程。更为直接的证据是当时宋辽夏金各辖区通用同一种货币,是北宋三亿多贯的巨额铸币为这个货币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事实说明,宋辽夏金各个辖区,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具有统一的国民经济的某些要素。19世纪中叶,恩格斯曾说当时的英国是“工业太阳”,而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其他民族国家则是围绕英国转的“农业卫星”①。我们同样可以认为,在10--13世纪,宋朝(特别是北宋)是处在中心地位的“农业太阳”,而党项、契丹、女真、回鹘、吐蕃等周边部族,则是围绕宋朝旋转的“游牧卫星”。至少从经济角度看是这样。<br><br>    二是强调宋辽夏金时期的经济运动受到当时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除了地主与农民这对矛盾外,本书特别关注因受第三寒冷期的影响而突出起来的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以及专制主义集权体制对商品经济的制约这两个重要矛盾。笔者认为当时经济运动的轨迹处处受到上述三个基本矛盾的影响和左右。例如宋朝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赋入丰赡.却以“积贫积弱”而著称(此因游牧经济板块的强烈挤压,宋朝只得“以兵为险”,军费开支浩瀚之故);北宋原始工业化进程启动,都市化进程加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却未能加速近代转型的步伐(此囚专制集权体制压制近代化组织因素的成长)等重大问题,其谜底即隐藏在这三大矛盾之中。他如行会被官府用作控制和榨取工商业阶层的工具,纸币被政府作为解决自身财政困难的手段,以及政府垄断型货币投放体制导致“钱荒”等等,均与专制集权体制的弊端有关。当然,这些认识是否尚有些许道理尚待学界的评判,笔者不敢自以为是。<br><br>    三是本书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当时经济生活的变动趋势上面。着力揭示的是当时经济运动的脉搏、轨迹和演进方向。为此或列专章、或以专节专门讨论这300年间农耕线向东南方向的持续收缩,农耕区向东北、内蒙地区的波浪式推进,黄河流域牧业经济比重的明显上升,以及土地私有化潮流、原始工业化进程、都市化进程,还有摊丁入亩趋势这样一些带规律性、趋势性的问题。本书引用史料是为说明问题,而不以史料罗列为长。这既是本书的长处,恐怕更是本书的短处。正像人们对商品有着经济学意义上的“偏好”一样,学术上的不同流派也会有不同偏好,殊难一概而论。<br><br>    四是本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认识、判断放在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为此笔者引用了上百种历史典籍,参考了数百篇中外学者的学术论文,也没有放过文物考古资料所提供的宝贵实证。例如近年来宋代汝窑遗址在河南宝丰县的出土,秧马实物在江苏镇江农村的发现,以及日本学者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发掘等,都是本书立论的重要依据。<br><br>    我在拙著《中华文化通志·土地赋役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说过如下一段话,移录于此作为全书的结尾:<br><br>    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一书的“初版序言”中说:“这部书稿用我的名义来问世,它实是近十数年来,大家分别由各种不同的视野,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予以比较深入研究的结果。”这也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没有海内外诸多学者数十年来的辛勤劳动和扎实研究,就不会有今天这样一本《土地赋役志》(此处应换成《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一书)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此,谨向许多给予我启发、教益的师友和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br><br>    葛金芳<br>    2000年6月3日凌晨草于武昌沙湖之畔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10—13世纪中国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br>一 整体性观念——一个多元政权的并立系统<br>二 宋、辽、夏、金经济运动的时代特征<br>三 两宋社会基本矛盾制约下的经济运动轨迹<br>四 关于本书的内容、结构和材料<br><br>第二章 宋辽夏金时期的政治形势和行政区划<br>第一节 多元政权并立对峙的政治形势<br>一 宋辽夏的鼎足而立<br>二 女真族的崛起和宋金对峙<br>三 蒙古勃兴及其对中原经济区的统治<br>四 10—13世纪的周边部族及其政权 <br>第二节 宋、辽、夏、金各并立政权的行政区划<br>一 “事权分割”的两宋三级建置<br>二 “因俗而治”的辽朝三类行政系统<br>三 “军政合一”的西夏地方行政区划<br>四 杂糅宋辽旧制的金朝地方机构<br><br>第三章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br>第一节 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br>一 亚洲第三寒冷期的到来<br>二 草场南移和北部农耕线的收缩<br>第二节 南北两大经济区自然资源的比较分析上——宋金中原地区: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和黄河泛滥<br>一 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br>二 水土流失、黄河屡决和湖泊堙废、水系紊乱<br>第三节 南北两大经济区自然资源的比较分析下——两宋江南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和耕地面积的扩大<br>一 圩田、湖田和葑田:江南沼泽洼地的开发利用<br>二 捍海塘堰和涂田围垦:东南沿海海滩涂地的开发利用<br>三 梯田兴筑:南方丘陵山区的开发利用<br>第四节 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br>一 东北和内蒙地区:农耕文明在游牧经济圈中的曲折扩展<br>二 黄河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和游牧区的交错并存<br>三 新疆地区:河谷绿洲、高山草原和广阔的盆地沙漠<br>四 青藏高原:藏北羌塘草原和藏南河谷宜农地带<br>五 横断山脉南部和云贵高原西部地区<br><br>第四章 人口增长和劳动力资源布局重心的南移<br>第一节 宋辽夏时期960--1127年的户口增长:突破一亿大关<br>一 疑案解析:两宋每户究竟应按几口计算<br>二 动态系列:辽区人口的五个估计数<br>三 西夏、吐蕃、大理人口蠡测<br>四 突破一亿大关: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br>第二节 宋金对峙时期1127—1276年的人口统计<br>一 金境人口的大幅下降与缓慢回升<br>二 南宋辖区户口增长的停滞徘徊<br>三 宋金对峙时期的全国户口统计<br>四 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和劳动力资源布局重心的南移<br><br>第五章 农业机具的飞跃进步和水利建设的成就<br>第一节 宋代农具变革的成就及其特征<br>一 古代农具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br>二 两宋农具变革成就<br>三 灌溉机具的普及与推广<br>四 宋代农具变革的特征分析<br>第二节 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br>一 中原地区的水利建设和淤灌成效<br>二 江南水利兴修的地域特色<br>三 宋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重大发展<br>四 宋代水利建设的时代特色及其条件<br><br>第六章 江南地区耕作制度的革命和宋代农业生产率<br>第一节 江南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和作物品种稳态结构的初步达成<br>一 江南水田耕作技术的主要特色<br>二 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和轮作复种链条的初步形成<br>第二节 宋代耕制革命:单作制向多熟制的过渡<br>一 从轮作倒茬向复种多熟制过渡的条件<br>二 中原地区二年三熟制的形成与推广<br>三 江南地区一年两熟制的不同类型<br>第三节 宋代粮食生产的分区考察和农业生产率<br>一 第一类地区:两浙、福建、江东和成都府路<br>二 第二类地区:淮南、江西、京东、河北四路,以及河东汾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平原<br>三 第三类地区:荆湖南北、广南东西、秦凤路,京西路和利、梓、夔三路<br>四 宋代复种指数估计<br>五 宋代簿载垦田与实际耕地面积<br>六 户均耕地面积的南北差异和宋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r>七 苏州范例:对宋代农业生产率的验证<br>第四节 两宋经济作物的发展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br>一 蚕桑业的发展和种桑、养蚕业的分离<br>二 茶叶产量的激增及其商品价格的估测<br>三 甘蔗种植业的商品化趋势<br>四 部分地区水果和蔬菜业的独立化进程<br><br>第七章 周边地带农耕区域的波浪式推进<br>第一节 辽、金所辖东北、内蒙地区农耕区域的扩展<br>一 历史回顾:二千年中先后相继的三次开发高潮<br>二 农耕区域的扩展方向:由东向西,从南到北<br>三 辽金时代东北地区农牧结合的互补结构<br>四 劳动力资源构成的变动<br>五 独具特色的城郭农业<br>六 铁器犁耕农业的推广<br>第二节 党项东进与西扩导致西北地区经济类型的转折<br>一 党项的崛起及其对西北地区的统治<br>二 西夏统治区经济类型的转折<br>三 兴、灵腹心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br>四 陇右地区农业生产的艰难复苏<br>五 河西走廊:农耕区的收缩和游牧区的扩大<br><br>第八章 手工业的飞跃进步及其向周边地区的扩展上<br>第一节 异军突起的煤炭采掘业<br>一 中原煤炭业在北宋中叶进入规模开采时代<br>二 从冶铁业看煤炭作为新型能源的威力<br>三 从铸钱、兵器和陶瓷诸业看生产领域燃料结构的改变<br>四 居民生活用煤的增多及其对缓解燃料危机的作用<br>五 北宋煤炭产地的空间分布<br>六 扩及东北南部的金代采煤业<br>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冶铁铸造业<br>一 中原地区铁产量的激增<br>二 从消费角度对北宋铁产量的估测<br>三 灌钢法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br>四 宋代铁产的空间分布和四大冶铁基地<br>五 铁冶向东北、西北地区的扩展<br>六 周边地区兵器和农具制造业的相继兴盛<br>第三节 金属品制造业的长足进展<br>一 有色金属产量激增<br>二 金属品制造业的空前兴盛<br>第四节 纺织业的进步及其地域特征<br>一 丝织业的地域分布及其特色<br>二 从匹帛岁入看丝织中心南移长江流域<br>三 南方棉织业的初兴<br>四 东北、西北纺织业的成就<br><br>第九章 手工业的飞跃进步及其向周边地区的扩展下<br>第一节 遍布全国、风格各异的陶瓷生产<br>一 精品迭出的北方窑系<br>二 后来居上的南方窑系<br>三 以外销为主的闽广瓷窑<br>四 陶瓷生产在辽夏辖区的兴起和金辖中原地区的衰落<br>第二节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造船业<br>一 造船基地和船舶类型<br>二 海舶规制及其构造特点<br>三 规模巨大的内河造船业<br>四 车船的兴起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br>第三节 造纸业新纪元的到来<br>一 造纸工艺的突破和三大造纸基地的形成<br>二 异彩纷呈的各类纸品及其制造技术<br>第四节 印刷业的勃兴及其向周边地区的推广<br>一 雕版的推广和三类刻书作坊<br>二 京、浙、闽、蜀四大印刷中心<br>三 辽、夏、金辖区雕版印刷业的初兴<br><br>第十章 两宋手工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br>第一节 冶金和金属加工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br>一 冶铜工艺——胆铜法的发明和推广<br>二 冶银工艺——“吹灰法”的纯熟运用和金银<br>分离术的进步<br>三 金属加工工艺——“旋作”的出现与车床使用<br>四 铸钱工艺——走向规范化坦途<br>第二节 造船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br>一 操纵机具的革新:从升降舵到平衡舵、开孔舵<br>二 干船坞和打捞船的发明<br>三 导向仪器航海罗盘的发明和使用<br>第三节 采盐和制盐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br>一 采盐业:首创卓筒井即窄口深井技术<br>二 海盐业:《熬波图》和取卤验卤技术<br>第四节 纺织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br>一 纺织机具:脚踏缫车、脚踏纺车的推广和水转大纺车、束综提花机的创制<br>二 丝织技艺:轴架整经法的采用<br>三 染印工艺:蜡染法的推广<br>第五节 印刷业和兵器制造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br>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使用<br>二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回鹘地区的传播<br>三 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br>第六节 建筑业中的技术革新与工艺革命<br>一 福圣木塔和喻皓《木经》中“材分制”的提出<br>二 李诫《营造法式》和“材分制”的完善<br>三 宋代工程图学的规范与成熟<br>四 附论宋代计时机械的伟大成就:苏颂、韩公廉造水运仪象台一一我国古代第一架自动天文钟的诞生<br><br>第十一章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及其经营方式的考察<br>第一节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的官营手工业<br>一 拥有数十万工匠的矿冶和铸造业<br>二 分工细密的军工、纺织等官营作坊<br>第二节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和商品生产的扩大<br>一 民营企业成为手工业体系中的主体成分<br>二 机户:纺织业中独立手工业者的兴起<br>三 手工业商品生产性质的增强<br>第三节 经营方式的考察:雇佣劳动、行会制度和包买商惯例<br>一 官私企业中雇佣劳动的扩大<br>二 民营工商业中行会制度的形成<br>三 纺织业中包买商惯例的雏形<br>四 井盐、矿冶等行业中带有近代色彩的雇佣关系<br>第四节 附论原始工业化进程在北宋的启动<br>一 原始工业化进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内涵<br>二 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孕育及其在北宋的启动<br><br>第十二章 两宋商品经济的繁盛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br>第一节 10—13世纪我国商品经济的新气象<br>一 两宋商品经济繁盛的主要表现<br>二 宋代都市化进程的征兆、内涵及其基础<br>第二节 宋代城市的兴起及其类型分析<br>一 城市数量的激增和城市人口的膨胀<br>二 坊市制的崩溃和近代型城市风貌的初现<br>三 城市郊区的扩展和卫星城镇的兴起<br>四 城市类型及其经济意义的增长<br>第三节 草市勃兴与部分地区市镇网络体系的形成<br>一 两宋草市勃兴及其对自然经济的浸润<br>二 个案分析:鄂州南草市和江陵沙市<br>三 经济发达地区市镇网络体系的初步形成<br>第四节 宋代贩运性商业向规模性商业的转化和都市化程的特点<br>一 贩运性商业向规模性商业的转化<br>二 北宋商税的急剧增长<br>三 两宋都市化进程的特点、程度及其影响<br><br>第十三章 宋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各区域政权经济联系的加强<br>第一节 四通八达的两宋水陆交通网络<br>一 大庾岭商道、滇桂博马商道和川陕运茶通道:<br>宋代陆路交通向周边地区的延伸<br>二 以汴京为中心的北宋漕运网络<br>三 金国汴渠的堙塞和南宋江南运河的利用<br>第二节 各区域政权之间的物资交流和商业往来<br>一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物资交换<br>二 宋、辽、夏、金、蒙古汗国之间的榷场贸易<br>三 规模巨大的走私贸易<br>四 两宋与西北、西南部族的茶马贸易<br>五 络绎不绝的官方朝贡贸易<br><br>第十四章 海上丝绸之路和国际市场的开拓<br>第一节 日趋兴盛的两宋海外贸易<br>一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兴盛<br>二 以广州、泉州为中心的沿海港口分布<br>三 两宋海上交通的范围及路线<br>四 民间舶商贸易和官方市舶贸易<br>五 进出口商品的比较分析:“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br>六 海外贸易中的商业资本<br>第二节 辽、夏等周边政权的民族往来和对外贸易<br>一 辽朝与高丽、大食等国的朝贡贸易和榷场贸易<br>二 西夏与西北各族的贸易往来<br><br>第十五章 宋境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契约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达成<br>第一节 契约租佃经济赖以确立的三大历史前提<br>第二节 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合法地位的确立——租佃经济赖以确立的第一个前提<br>一 不抑兼并政策的提出及其意义<br>二 观念转变:从部曲为本到土地为本<br>第三节 农民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动和契约佃农的成长——租佃经济赖以确立的第二个前提<br>一 均田户的破产和无地客户的激增<br>二 主客户之区分和客户比重的上升趋势<br>三 下户比例的增长及其阶级属性的判别<br>第四节 超经济强制的松弛和多数佃农迁徙、退佃自由的达成——租佃经济赖以确立的第三个前提<br>一 劳动力所有制与租佃经济的确立前提<br>二 地权转移率的提高导致累世相承的主仆名分趋于瓦解<br>三 经济性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导致行政统辖权与土地所有权逐步分离<br>四 地权集中而地块分散的背离状况导致部曲庄园制经营方式日趋衰落<br>五 宋代多数佃农已获迁徙自由和退佃权利<br>第五节 契约租佃经济的达成及其历史地位<br>一 租佃经济在北宋中叶的确立及其在金辖中原地区的曲折发展<br>二 租佃经济与部曲庄园经济、中古田制经济的联系与区别<br>三 小农士地要求的部分满足和佃农上升几率的增长<br>四 契约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和处境改善<br>五 契约租佃经济的历史地位595<br><br>第十六章 两宋的赋役征取和摊丁入亩趋势的出现上:赋税和徭役<br>第一节 宋代赋税类别及其征取程序<br>一 “两税”又称“二税”的由来与演进<br>二 和籴种类及其抑配性质的加强<br>三 从和买、预买绢到东南折帛钱<br>四 科配和时估制度<br>五 人头税和经总制钱<br>六 两税征收程序及其相关规定<br>七 宋代整顿赋税的努力:方田均税法和经界法<br>第二节 宋代的职役、力役和兵役残余<br>一 职役系统的内部构成及其性质判定<br>二 特权与义务交错的诸种衙前<br>三 力役的主要表现及其减轻趋势<br>四 南宋义役的兴起与推广<br><br>第十七章 两宋赋役征取和摊丁入亩趋势的出现下——两宋摊丁入亩趋势的主要表现<br>第一节 宏观考察:我国赋役结构从双轨制向单轨制演进的宋代缺环<br>一 摊丁入亩趋势的历史内涵<br>二 摊丁入亩趋势的曲折发展及其宋代缺环<br>第二节 表现之一:部分力役转化为代役税,代役税同时向田亩税归并<br>一 北宋“纳钱免役”的制度化进程<br>二 “免夫钱”以资产多少为征收依据<br>第三节 表现之二:部分力役不再单以丁口征调,转而依据税额、物力或户等摊派639<br>一 力役轻重与户等高低相联系<br>二 “按丁差夫”向“按资差夫”的曲折过渡<br><br>第四节 表现之三:水利役中“计田出丁”向“履亩纳钱”的演进<br>一 “计田出丁”法从两浙地区向宋辖全境的推广<br>二 “计田出丁”法从民间私约向水利法规的演进<br>三 租佃关系下“计田出丁”向“履亩出钱”的转化<br>第五节 若干旁证:摊丁人亩趋势在人头税、两税、附加税和差役、兵役残余中的相应表现<br>一 身丁钱向田亩税过渡<br>二 支移向脚钱转化<br>三 部分差役向田亩税的归并<br>四 残存兵役依照户等、物力征发<br>第六节 宋代出现摊丁人亩趋势的环境、机制与原因<br>一 历史环境与内在机制<br>二 租佃经济取代田制经济是摊丁入亩趋势出现的根本动因<br><br>第十八章 宋朝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政策上<br>第一节 财经管理机构的设立及其演变<br>一 中央财经机构的演变:从三司一统体制到户部、朝廷、御前财赋的分立体制<br>二 地方财经体制的演变:从北宋转运使到南宋总领所<br>三 从中央到地方的商税征收网络<br>四 外贸外侨管理机构:市舶司和蕃坊司<br>第二节 主客户制的确立和版籍管理系统<br>一 五等版簿的确立过程<br>二 从土客对称到主客对称:以经济原则为主的户口分类<br>三 户版和账籍:两个不同的体系<br>第三节 土地与租佃领域中国家干预的转折<br>一 国家干预在唐宋之际的重大变化<br>二 对土地所有制结构:放弃调整<br>三 对地主土地所有权:干预减弱<br>四 对小农土地所有制:维护尊重<br>五 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畅通渠道<br>六 对契约租佃关系:限定租率<br><br>第十九章 宋朝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政策下 <br>第一节 以下放经营权为特征的矿冶管理体制<br>一 国有、官监、民营、专卖<br>二 神宗以降“二八抽分制”的推广<br>第二节 禁榷体制的演进脉络<br>一 通商成分逐步增长的两宋茶法<br>二 从完全禁榷到不完全禁榷的宋代盐法<br>三 以买扑制为主体的宋代榷酒政策<br>第三节 商业与外贸体制<br>一 商税征收之制度化时期的到来<br>二 具有开放取向的外贸政策<br><br>第二十章 辽、夏、金的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政策<br>第一节 辽、夏、金的户口管理及其分类标准<br>一 西夏的人口管理及其身份等级<br>二 辽朝的兵籍及其燕云地区的户籍<br>三 金国的户口编制及其分类标准<br>四 宋金户籍分类标准的比较<br>第二节 辽、夏、金农业管理的不同特色<br>一 垦荒与水利并重的夏国农业管理<br>二 从实际出发的辽朝农业管理<br>三 成功与失败并存的金朝农业政策<br>第三节 辽、夏、金的土地和赋役制度<br>一 受到中原强烈影响的西夏士地和赋役制度<br>二 三种不同类型的辽朝土地、赋役体系<br>三 东北牛头地、牛具税与中原租佃制、两税法并行的金朝土地、赋役制度<br>第四节 辽、夏、金以工奴制为主体的矿冶体制<br>一 劳役、苦役、匠役并存的西夏矿冶体制<br>二 辽朝矿冶的工奴制经营方式<br>三 从工奴制向民营制转化的金朝矿冶政策<br><br>第二十一章 宋、辽、夏、金的货币运行体系<br>第一节 以宋代铜钱为基础的宋辽夏金货币体系<br>一 晚唐五代的货币遗产和两宋的货币对策:宋代以铜钱为本位的多种货币并存体制的形成<br>二 一国所铸,四朝共用:宋钱在辽、夏、金辖区的流通<br>第二节 纸币登上历史舞台和纸币称提术780<br>一 私交变官交:纸币登上交换舞台的历史行程<br>二 纸币的演进与完善:从宋代“钞引”到金代“交钞” <br>三 纸币贬值和纸币称提术:宋金两朝为恢复纸币信誉而作的种种努力<br>第三节 白银货币化的达成和金融汇兑业务的展开<br>一 从北宋定量银铤到金代承安宝货: 白银货币化的逐步达成<br>二 从便钱务到榷货务:两宋金融汇兑业务的展开<br>第四节 从“钱荒”看宋代货币流通体制的内在缺陷<br>一 宋代“钱荒”及其诸般成因<br>二 从宋代货币流通体制看“钱荒”成因<br><br>第二十二章 10----13世纪区域经济的特色和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br>第一节 ‘‘东强西弱,南升北降”:宋代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br>一 从各路人口密度看区域经济布局<br>二 从各路垦殖指数看区域经济布局<br>第二节 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br>一 顽强发展、一波三折的中原经济<br>二 蓬勃兴起、后来居上的东南经济<br>三 不平衡发展的西川经济<br>四 困顿停滞的中南经济<br>五 地旷人稀、起点过低的广南经济<br>第三节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br>一 经济重心的概念和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方法论<br>问题<br>二 耕地和劳动力资源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br>三 赋税重心的南移<br><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 记<br>主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