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3316614
  • 作      者:
    贾海涛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北宋政治并没有因“儒术”影响的扩大或“儒术实践”的成分较多而削弱了专制制度。说到底,北宋政治的实质是专制主义和极权主义,“儒术治国”只是表象。而且专制主义、极权主义和“儒术治国”又是一致的。
  《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共四章,包括:北宋政治与“儒术治国”;北宋的国势、国运及文化评价;登峰造极的败亡:大崩溃与大浩劫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亡国政权与国力的聚与散
  北宋虽然被认为“积贫积弱”,但这只是相对于中国历史上别的朝代而言。也就是说,这是从历史的纵向比较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且,这种比较主要是从它的军事失败、对外投降以及败亡得窝囊、凄惨的角度进行的。其实,从北宋所处的时代而言,它的整体物质实力并不弱。除了统治集团精神萎缩和政治极度腐朽、扭曲之外,北宋与金人相比几乎在任何方面都拥有优势。就在北宋灭亡前夕,它的使者面对金人伴当的挑衅曾不甘示弱地表示:“宋有天下二百年,幅员三万里,劲兵数百万,岂为弱耶?”①这应该说是事实。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步,它的劣势是在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方面。其中,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如此雄厚的物质积累和文化成就为什么没能发挥作用?两千方户、一亿左右的人口和百余万军队为什么不能自保,或没有战斗力?人力、物力肯定是浪费掉了或没有被冗分利用?如果稍微合理地利用这些力量,也不至于出现那么悲惨的局面?北宋的虚弱、败亡归根结底在于统治集团的无能。无能的统治集团没能不知如何发挥国家自身具有的力量。可以_说,北宋亡国政权对国力所起的作用不是积极聚集、建设,而是破坏、消散,政府职能主要是负面和消极的。金人人口有限,军力也有限,有的只是野蛮和凶残,属于历史的破坏性力量,不可能得到被征服者的支持。金人的胜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宋人不抵抗或不积极抵抗的结果,是北宋政权成全、配合的结果。其实,民间抗金的愿望和主战者的呼声是相当高的,如果能发挥他们的力量和作用,结果绝对不致如此。这也证明了北宋的政治体制乃至整个传统政治的体制从根本上是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力的凝聚的。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独裁、专制政权的根本性质便彻底暴露。国力的聚散最能说明人心的向背,民间力量不为所用、不愿利用、不能利用只能说明这种政治和官僚体系是与民对立的,是国力和民族精神消散的根本原因。
  国民(民族)①团结和国力凝聚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
  要理解或解释国力凝聚、民族团结和认同的问题,牵涉到对国家和民族的形成及其作用和本质的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一者大部分是契合一致的,而非互为独立或脱离的。不过,二者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应该说,二者是同一事物(社会共同体或政治一经济共同体)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这里让我们先从国家的形成、作用和实质展开讨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私有制出现之后产生的。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北宋政治与“儒术治国”
一 “偃武修文”与“重文轻武”
二 “文人主政”与“儒术治国”
三 “温和的专制主义”的“宽容”与“成功”

第二章 北宋的国势、国运及文化评价
一 北宋文化的创造及历史遗撼
二 败亡的偶然与必然
三 “儒术”历史作用的疑问和尴尬

第三章 登峰造极的败亡:大崩溃与大浩劫
一 兵临城下的丑态:军、政腐败的总暴露与怯懦无能的大展览
二 浩劫与耻辱

第四章 出卖与背叛:伦理纲常的崩溃与民族精神的瓦解
一 亡国政权与国力的聚与散
二 尊严的丧失与核心价值观的危机
三 “儒术”实践与文化精神的萎缩

余论
附论
孔子作为哲学家的身份与地位——兼论宋儒对孔子形而上学思想的领会
浅谈孔子儒学及其“仁”的价值与局限
荀子儒学的君主专制思想论析
儒学与中国的现代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