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缺乏主导的哲学理念,导致知识阶层思想颓废空虚,士大夫间厌惮世乱,沉湎虚无,于是谈玄风气大盛。他们在虚渺玄远的清谈中摸索,而思想终无所归。正值此时,东来的佛法,一个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既迥异于儒道二家而又能与二家并驾齐驱的佛教学术思想挟新颖玄奥的哲学,填补了当时学术思想和哲学理念方面的空虚。
佛教大乘的救世思想,或可与儒家的人世思想携手同途;而佛家的涅架寂静,又或与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升华飞仙并驾齐驱。于是社会上大兴修习禅观之学。
国成先生:由于地理屏障及政治、文化的阻隔,佛教在印度流传发展了几百年之后,才缓缓翻过中亚的崇山峻岭、戈壁沙漠,沿丝绸之路来到东方文化古国——华夏中国。公元前2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中国的首都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东汉平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平帝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使者带回了两位印度僧人,就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并带回经书和佛像。摄摩腾和竺法兰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有的《四十二章经》,乃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他们当时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就是被称为“释源”、“祖庭”的洛阳白马寺。
两汉之际,佛教初传来之时,时值印度国内小乘尚盛、大乘初兴之时,大小乘佛教禅学同时传入中国。而此时华夏古国正值儒道文明不济、信仰危机之时。佛教的传人,不仅是思想文化界的一股清流,更刺激了两汉经学渐衰之后少有生机的传统儒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