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哲学问世之前的希腊文学。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赫西俄德叙事诗、伊索寓言等希腊文学作品中,若干伦理观念在形象和情节中绽放出来。
本书各篇提要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或深细或宏约,或直述或概论。但它们也显出一些共同特点:首先,它们都严格忠实于原著,以比较“客观的”转述为主,一般不做评议,最多只予点评,而留待读者判断和评价。其次,它们都把握了原著的重点和特点,并力求确切地介绍其中的主要伦理思想。再次,它们多半参考了原文著作,或直接根据原文本撰写,或对照中译本和原文撰写。本书是一部介于教材与论著之间的集知识性 、理论性、资料性于一体的读物,它对于伦理学初学者具有导引和领读功能,对于伦理学研究者也不无参考和索引价值。
展开
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哲学问世之前的希腊文学。在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赫西俄德叙事诗、伊索寓言等希腊文学作品中,若干伦理观念在形象和情节中绽放出来。
以理论形态呈现的希腊罗马伦理学通常被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毕达戈拉派至前苏格拉底为早期阶段,苏格拉底至亚里斯多德是中期阶段,后亚里斯多德至基督教神学兴起谓之晚期阶段。虽然米利都派是西方哲学史中第一个哲学流派,但该派哲学家们没有任何伦理学文献传世,因此西方伦理学史的正式开端只得后推。毕达戈拉派是第一个有伦理学文献传世的学派,故而该派哲学家们可以被视为第一批伦理学家。除他们之外,早期阶段的主要伦理学家或学派还有赫拉克利特和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人物的智者派等。苏格拉底被认为是使西方哲学发生第一次转向的人。所谓第一次转向,就是从以研究自然的“物理学”(自然哲学)为中心转向以探索人生的伦理学(人生哲学)为中心。此后,希腊罗马伦理学便进入其中期阶段。这个阶段的著名伦理学家除苏格拉底之外,还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其中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还是全部希腊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在整个希腊时期,唯独他们有比较完整的伦理学著作传世。晚期阶段的伦理学派主要有二:斯多亚派,其创始人是(基提恩的)芝诺,它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塞涅卡、爱皮克泰特和奥勒留等。伊壁鸠鲁派的创始人就是伊壁鸠鲁本人,它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卢克莱修。希腊罗马伦理学以人生哲学为主,幸福论和德性论是其重心,而个体主义和自然主义是其主流倾向。
基督教早期的伦理思想主要见于《新约圣经》“四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言谈中。通过比较摩西的“十诫”与耶稣的“山上训导”(又称“登山宝训”)可以发现,犹太教的伦理是一种起码的义务伦理,而基督教的伦理是一种理想的仁爱伦理。
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也可以被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阶段(相应于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是基督教伦理学的奠基人。中期阶段(相应于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奎那,他是基督教伦理学的集大成者。略显异端倾向的阿伯拉尔也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伦理学家。在后期阶段(相应于异端哲学),R.培根、司各脱、奥卡姆等异端神学家阐述了一些不同于正统基督教伦理学的观念。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基本上就是神律学,绝对义务论和神学德性论是其重心,而神本主义和禁欲主义是其基本倾向。
非理性主义初兴期也可以称为现代性哲学预演期,它是西方的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的交叉性过渡时期。此时期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主要有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狄尔泰、齐美尔、柏格松、居友等的生命哲学。相应地,他们的伦理思想被归入非理性主义初兴期伦理学。应予补充说明的是,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虽然与唯意志主义和生命哲学共存于同一时期,但由于前二者本质上仍是近代性哲学,因此它们不被归入非理性主义初兴期哲学流派,它们的伦理学也就不被归人此期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