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社会史(解构中国社会演进密码)(精)/中华文脉读库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8874614
  • 作      者:
    熊得山
  • 出 版 社 :
    济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坚持以科学史观为理论指导,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充分利用考古学资料,对中国原始社会形态的描述,对中国历史分期的论述,对中国社会长期迟滞原因的探讨,多具新义;其关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结构的剖解,关于海岱民族、江汉民族和河洛民族的分析,至今仍有重要价值。在今天,重新审视本书,虽然由于时代原因,尚有许多不足,但其破除历史传统思想禁锢,在研究中找到了新的史观,为后来的社会史研究开辟了新天。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社会史》是熊得山所著的一部解析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经典著作。全书以时间为轴,贯通史前至近代,深入剖析原始共产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阶段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作者以翔实史料为基,细致探讨了中国社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规律,揭示社会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本书,读者能清晰了解各社会形态的特征与变革,探究社会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刻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为理解中国国情提供深厚历史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一、历史学的意义与吾人研究历史的任务
宇宙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发展的、变动不居的。因此,关于自然的发展过程之叙述,则有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关于社会的发展过程之叙述,则有历史的社会科学的等。所谓历史的社会科学的,就是将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所有现象,作系统的历史的考察之谓。这样历史学的意义,就不仅在记述过去的事实,尤在探求其运动法则。
再就吾人研究历史的任务说来,吾人研究历史,并不是为的过去,而是为的现在及未来。意人维科说:“人类制造历史。”这一语当具着两种意义:第一,自人类能制造工具之后,是能自动地适应自然,以至于征服自然,不是像生物般受动地适应自然,全为自然所支配的。第二,自有史以来,历史的齿轮,常系肩负历史任务的人们所推动,否则即遭其践踏,故吾人究明了历史的运动法则之后,遵照历史的运动法则来改造历史、推动历史,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任务。
二、历史的方法论
关于历史的方法论,有以下两种:第一,静的观点;第二,动的观点。其中每一观点又可分为二种。
第一种静的观点,以为无论是自然的程序或社会的程序,自被上帝创造完成之后,将永远是按照那种程序继续下去,不会有什么变动的,这是所谓神学的观点,亦即唯心论的观点。第二种静观点,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间,完全置重自然环境的条件,而把人类社会完全由某种外力所操纵,毫不顾到社会自身的能动性,这是所谓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这两种静的观点,虽然出发点各异,而将历史的客观的运动法则皆一笔勾销,却无不同。关于动的观点,一以为有一种超感觉界的绝对精神之存在,由于它本身不断地发展,才表现为一切现实发展的形态,即一定的自然、社会思维等都不过是它的表现,这便是所谓客观唯心论的观点。至第二种是用唯物辩证法解释社会现象的,即历史的唯物的观点,兹录《经济学批判》序文于下:
人们在其生活之社会的生产中,加入于一定的,必然的与自己的意志无关涉的诸关系里,即是生产诸关系,这是和人们物质的生产力之某一个既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这些生产诸关系之总和,形成社会之经济的结构,即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之所以建立,各种既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基础。物质的生活之生产方法规定社会的、政治的和法律的生活过程之一般。不是人们意识决定自己的存在,反是自己的社会的存在,规定自己的意识。到了发展中之某一阶段上,社会之物质的生产力与从来活动于其中的既成的生产诸关系,如单系法律的表现时则为财产诸关系。陷入于矛盾,这些关系由生产力之发展形态,一变而为生产力之桎梏,于是有一社会革命之时期出现。随着经济的基础之崩溃,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缓或急的自行崩溃。……一种社会结构,在其尚有充分的余地足让一切生产力发展之前,决不会消灭,而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关系,在其物质的各种条件,于旧社会母胎中尚未完全成熟时,也决不会出现,所以人类所提出的问题,总是自己所能解决的问题。
上两种观点虽然都是动的观点,而第一种不仅首尾倒置,且为神学大开了方便之门,唯正确的历史观,自是第二种了。
三、中国史的阶段
说起历史的阶段来,在《经济学批判》序文上有这一段,其文如下:“在大体的轮廓上,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及近代有产者的生产方法,是可以表识为经济的社会结构之进展的各个时代。有产者的生产诸关系,是社会的生产过程中最后的敌对形态。”这一划分,自是对的,唯关于“亚细亚的生产方法”,众各一词,大别之可有两种见解,一则谓“亚细亚的”,即属于原始共产社会,实际照本段的文义即照“有产者的生产诸关系是社会的生产过程中最后的敌对形态”一语看来,所谓“亚细亚的”,亦当作最初的敌对形态解释,似不能划入原始生产社会的范畴。
P1-3
展开
目录
绪论
历史学的意义与吾人研究历史的任务
历史的方法论
中国史的阶段
中国社会史上的论战问题
中国社会的停滞性
第一编 中国史前阶段
第一章 原始时代
史前人类之概述
中国最古的人类
古史与石史
原始共产社会的经济一般
原始共产社会的社会关系及其组织
第二章 父家长制社会
父系氏族成立之经过
父家长制社会的特征
氏族社会的破灭与国家的出现
第三章 史前社会的意识形态
言语之发生
思维之发生
宗教之发生
第二编 奴隶制社会
第四章 殷代社会
殷种姓之检讨
殷墟之来由
殷墟文物出土之经过
由殷墟文字所见之殷代经济状况
殷代社会的关系
殷代社会的没落
第五章 殷代精神文化概观
文献与卜辞的印证
殷代的政治性质
殷代婚姻制与兄终弟及制
殷代的风俗及习惯
文字的起源及变迁
殷代的宗教
第三编 初期的封建社会
第六章 西周
序说:封建社会的三期划分
周人为戎人说
周未灭殷前的生活状况
周人灭殷的经过
周初究竟是奴隶制抑农奴制
西周生产方法之检讨
周代封建概观
与封建初期相适应的宗法
第七章 春秋及战国
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概况
直接生产者之地位
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概况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之一般
第四编 发展期的封建社会
第八章 序说
都市经济之勃兴
商业资本之抬头
农民的重负与暴动
本期割据与统一的交替之由来
附记:试谈“同化力”
第九章 秦汉
秦统一六国之由来
秦统一后政治经济的设施
以农民暴动作信号的豪杰亡秦
楚汉之争
汉代农业生产诸力之向上
汉代土地之分配
汉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其义务
汉代奴隶问题
汉代工业
汉代商业及抑商政策
王莽之改革与失败
前后汉末叶的农民暴动
两汉的割据概观
两汉统一的功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