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国地质灾害典型治理工程研究(2024年度)
0.00     定价 ¥ 1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0380
  • 作      者:
    吕杰堂,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全国地质灾害典型治理工程研究(2024年度)》以陕西省为例,详细介绍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系统分析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15个黄土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15个治理工程案例的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逐例阐明灾害基本特征,分析所采用的治理工程措施与技术方法,对治理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技术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同类型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贵州篇
  1贵州省基本情况
  1.1地质条件和灾害隐患概况
  1.1.1地质条件
  1.行政区划
  贵州省共辖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铜仁、毕节6个地级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州)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88个县(市、区、特区),1510个行政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与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接壤,不临江、不临海,是一个彻底的内陆省份。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865万人。
  2.气象
  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雨热同季。但由于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小环境气候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高原山地和深切河谷地带,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降水情况也有明显差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300mm,自1960年有数据记录以来,平均年降水量*大值出现在1967年,为1406mm;*小值出现在2011年,为841.19mm。降水量的年季变化较为剧烈。贵州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总的来说是南多北少,山脉的迎风面多、背风面少。平均年降水量*大的当属黔东南州的丹寨县,达1678.3mm,*小的为毕节市赫章县,仅872.4mm。贵州省雨日多,每年5~10月降水集中,为雨季。各地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75%以上,为阵发性降水,暴雨多,强度大,11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明显减少,多为小雨,其中12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少,仅占年降水量的5%左右,为旱季。
  3.水文
  贵州省境内的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流域,大体以乌蒙山和苗岭为分水岭,北面属北、东三面呈扇状放射。中北部乌江水系,大部分为碳酸盐岩分布区,河流流域面积较大,支流较多,岩溶发育,河流主要以下切侵蚀为主,常见明暗河交替的现象,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与补给,常形成岸壁陡立的峡谷。西部牛栏江–横江、北部赤水河–綦江水系和南东部的柳江水系上游支流,主要为碎屑岩分布地区,流域面积相对较小,支流少,河流主要以侧向侵蚀为主,河流岸坡较为宽缓,抗冲刷能力较弱,稳定性较差。贵州省内河流都是雨源性河流,地表径流主要靠降雨补给,径流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洪枯流量倍比可达数百至数千。
  4.地形地貌
  贵州省位于我国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高原山地向第三梯级的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处于四川盆地、广西丘陵盆地和湘西丘陵之间。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为1100m,省内*高点在西部六盘水市钟山区与毕节市赫章县交界处的韭菜坪,海拔为2903m,*低点在东南部的都柳江河谷出境处,海拔仅137m,相对高差达2766m。全省大部分地区已被切割成深沟峡谷,山体破碎,形成地表崎岖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山地地形起伏大,约占全省面积的89%,丘陵和河谷盆地规模小且分散,约占11%,为典型的内陆山区,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根据地貌所处区域及其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岩性的不同,区域地貌类型分属四川盆地南缘山地(B)和云贵高原东部山地(P)这两个一级地貌分区,其中,云贵高原东部山地(P)又分为贵州高原溶蚀(主)侵蚀(次)喀斯特山地(P1)、黔西南南部侵蚀剥蚀陆源岩山地(P2)、黔东南侵蚀剥蚀变质岩山地(P3)3个二级地貌区等几个次级地貌类型区域。
  5.地层岩性
  贵州省地层发育齐全,自新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表1.1)。中—新元古代沉积物以海相碎屑沉积岩为主,夹火山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古生代至晚三叠世中期的沉积物由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成;晚三叠世晚期为陆相沉积。地层*大累积厚度为50000m,区域性古(深)断裂对地层发育有明显控制性作用。省内主要属扬子地层区,其次为江南地层区。
  贵州省境内沉积岩发育*好、分布*广,享有“沉积岩王国”之美誉。以内源(盆内)沉积的非蒸发相可溶碳酸盐岩*为重要,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在沉积岩中以碳酸盐岩*为发育,厚达20000m,分布面积为10.9×104km2,约占贵州省行政区域面积的61.9%,碳酸盐岩的广布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决定了贵州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特征为点多面广,规模小但灾害与险情严重。
  6.地质构造
  据《中国区域地质志贵州志》,贵州省大地构造位置一级分区属羌塘–扬子–华南板块(Ⅳ),二级分区属扬子陆块(Ⅳ4),普安–贵阳–梵净山北(印江木黄)断裂带是贵州省境内的一级构造单元划分界线,将贵州省划分为两个构造大区(三级构造分区),即上扬子地块(Ⅳ4-1)和江南复合造山带(Ⅳ4-2)。依据主要控盆、控相断裂,结合深部隐伏断裂带和地表地层出露、变形特点,划分出8个四级构造单元区和13个五级构造变形区。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贵州篇
1 贵州省基本情况 3
1.1 地质条件和灾害隐患概况 4
1.1.1 地质条件 4
1.1.2 灾害隐患概况 7
1.2 防治工程概况 9
1.2.1 调查评价 10
1.2.2 监测预警 11
1.2.3 综合防治 13
2 案例1:赤水市元厚镇集镇崩塌 17
2.1 灾害概况 18
2.2 稳定性分析 20
2.2.1 技术问题及难点 20
2.2.2 崩塌体成因分析 22
2.2.3 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23
2.2.4 崩塌体危害特征 24
2.3 治理设计 25
2.3.1 应急治理段加固工程 25
2.3.2 削方清危工程 26
2.3.3 凹岩腔嵌补及支撑工程 26
2.3.4 危岩体锚固 28
2.3.5 削方及坡面清理工程 28
2.3.6 主动网防护 29
2.4 施工及监测 30
2.4.1 治理工程实施情况 30
2.4.2 稳定性监测 31
2.5 工程治理效果分析 31
2.5.1 工程治理成效 31
2.5.2 取得的经验 33
3 案例2:FAST 进场公路沿线崩塌应急处置工程 34
3.1 灾害概况 35
3.2 稳定性分析 36
3.2.1 成因分析 36
3.2.2 危岩变形特征 37
3.2.3 危岩带稳定性评价 57
3.3 治理设计 58
3.3.1 防治方案选择 59
3.3.2 治理工程总体方案 59
3.3.3 分项分部设计 60
3.3.4 新增点补充设计 61
3.4 施工及监测 64
3.5 工程治理效果分析 65
3.5.1 工程治理成效 65
3.5.2 经验及建议 66
4 案例3:*山县麻尾镇象鼻山崩塌 67
4.1 灾害概况 68
4.2 稳定性分析 72
4.2.1 定性稳定性评价和分析 72
4.2.2 定量稳定性评价和分析 73
4.2.3 崩塌体落石轨迹预测分析 77
4.3 治理设计 77
4.3.1 设计工况及参数 78
4.3.2 总体工程设计 78
4.3.3 分项工程设计 80
4.4 施工及监测 84
4.4.1 施工概况 84
4.4.2 监测情况 86
4.5 工程治理效果分析 86
4.5.1 治理效果 86
4.5.2 取得的经验 88
5 案例4:印江县木黄镇革底村滑坡 89
5.1 灾害概况 90
5.2 稳定性分析 93
5.2.1 计算方法及参数选取 95
5.2.2 稳定性评价 96
5.2.3 发展趋势 97
5.3 治理设计 98
5.3.1 设计工况及参数 98
5.3.2 总体工程设计 99
5.3.3 分项工程设计 99
5.4 施工及监测 101
5.4.1 施工概况 101
5.4.2 监测情况 103
5.5 工程治理效果分析 104
5.5.1 治理效果 104
5.5.2 取得的经验 105
6 案例5: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箐镇新地村泥石流 106
6.1 灾害概况 107
6.2 稳定性分析 108
6.2.1 泥石流易发性分析 108
6.2.2 滑坡(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 110
6.3 治理设计 113
6.3.1 整体设计 113
6.3.2 分项工程设计 114
6.4 施工及监测 120
6.5 工程治理效果 121
云南篇
7 云南省基本情况 125
7.1 地质条件及灾害隐患概况 126
7.1.1 地质条件 126
7.1.2 灾害隐患概况 128
7.2 防治工程概况 130
7.2.1 防治沿革 130
7.2.2 治理工程措施概述 130
7.3 技术问题与难点 131
7.3.1 地质环境条件演变复杂性方面 131
7.3.2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方面 132
7.3.3 灾害治理工程技术优化方面 133
8 案例1:怒江州贡山县一中不稳定斜坡、崩塌治理工程 134
8.1 灾害概况 135
8.1.1 BW1不稳定斜坡 136
8.1.2 BW2不稳定斜坡 138
8.1.3 不稳定斜坡成因分析 139
8.1.4 崩塌特征 140
8.2 稳定性分析 142
8.2.1 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 142
8.2.2 崩塌稳定性分析评价 143
8.2.3 落石运动计算 143
8.2.4 已有治理工程评价 144
8.3 治理设计 144
8.4 施工及监测 146
8.4.1 施工 146
8.4.2 监测 146
8.5 工程治理效果 147
9 案例2:红河州建水县第二中学滑坡治理工程 150
9.1 灾害概况 151
9.2 稳定性分析 153
9.2.1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 153
9.2.2 滑坡稳定的定量评价 154
9.2.3 已有防治工程评述 155
9.3 治理设计 155
9.4 施工及监测 156
9.4.1 施工 156
9.4.2 监测 156
9.5 工程治理效果分析 157
10 案例3:红河县莲花家园小区滑坡应急治理工程 159
10.1 灾害概况 160
10.1.1 H1-1 滑坡 160
10.1.2 H1-2 滑坡 162
10.1.3 形成原因 164
10.2 稳定性分析 165
10.2.1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 165
10.2.2 滑坡稳定的定量评价 166
10.2.3 已有防治工程评述 167
10.3 治理设计 168
10.4 施工及监测 169
10.4.1 施工 169
10.4.2 监测 170
10.5 工程治理效果分析 170
10.5.1 社会效益 172
10.5.2 经济效益 172
10.5.3 环境效益 172
11 案例4:大理市苍山东坡万花溪、阳溪泥石流治理工程 173
11.1 灾害概况 174
11.1.1 汇水条件及沟谷特征 174
11.1.2 泥石流固体物源主要补给方式及补给量估算 175
11.1.3 成灾泥石流流体特征 178
11.1.4 泥石流类型与规模 178
11.1.5 泥石流成因机制分析 180
11.2 泥石流易发性 181
11.2.1 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 181
11.2.2 泥石流灾害危害性与危险性评价 184
11.2.3 现有防治工作 184
11.3 治理设计 186
11.3.1 泥石流治理方案 186
11.3.2 主要工程量 187
11.4 施工及监测 190
11.4.1 施工 190
11.4.2 监测 191
11.5 工程治理效果分析 192
11.5.1 社会效益 194
11.5.2 经济效益 194
11.5.3 环境效益 194
12 案例5: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治理工程 196
12.1 灾害概况 197
12.1.1 泥石流形成条件 197
12.1.2 泥石流沟分区及其特征 199
12.1.3 泥石流类型 201
12.2 泥石流易发性 201
12.2.1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等级划分 201
12.2.2 泥石流活动危险区域划分 202
12.2.3 现有防治工作 202
12.3 治理设计 203
12.3.1 泥石流治理方案 203
12.3.2 主要工程量 205
12.4 施工及监测 207
12.4.1 施工 207
12.4.2 监测 207
12.5 工程治理效果分析 208
12.5.1 社会效益 209
12.5.2 经济效益 209
12.5.3 环境效益 21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