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由贸易试验区基本认知
1.1 自贸园区概念
1.1.1 国际社会上的“自贸园区”
1.1.2 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1.2 自贸园区特征
1.2.1 自由高效
1.2.2 定位明确
1.2.3 政策优惠
1.2.4 关税差异明显
1.2.5 地理位置优越
1.2.6 商业服务便利
1.2.7 商务环境宽松
1.3 自贸园区的功能和种类
1.3.1 自贸园区的功能
1.3.2 自贸园区的种类
1.4 自贸园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1.4.1 自贸园区的发展历史
1.4.2 自贸园区的发展趋势
2 世界自贸园区的建设实践
2.1 美国自由贸易区
2.1.1 纽约港自由贸易区
2.1.2 洛杉矶港自由贸易区
2.2 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2.2.1 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2.2.2 全面开放和优惠政策
2.2.3 扎实完善的基础工作和服务水平
2.2.4 信息网络先进,基础设施发达
2.2.5 自贸园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3 韩国自由贸易园区
2.3.1 科学选址
2.3.2 优惠政策
2.3.3 服务优化
2.3.4 难题待解
2.4 阿联酋自由贸易区
2.4.1 迪拜港自由贸易区
2.4.2 阿布扎比港自由贸易区
3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概况
3.1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历程
3.1.1 自贸试验区成立背景
3.1.2 自贸试验区建设历史演进
3.1.3 自由贸易港成立
3.2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效与经验
3.2.1 总体建设与发展
3.2.2 北京自贸试验区的实践与探索
3.2.3 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实践与探索
4 河北省自贸试验区概述
4.1 河北省自贸试验区四大片区概况
4.1.1 雄安片区概况
4.1.2 正定片区概况
4.1.3 大兴机场片区概况
4.1.4 曹妃甸片区概况
4.2 发展成效
4.2.1 雄安片区发展成效
4.2.2 正定片区发展成效
4.2.3 大兴机场片区发展成效
4.2.4 曹妃甸片区发展成效
5 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概述
5.1 理论基础
5.1.1 协同学理论
5.1.2 标准化理论
5.1.3 增长极理论
5.1.4 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
5.2 国外自贸试验区联动模式与典型案例
5.2.1 自贸试验区和港口联动
5.2.2 自贸园区和临空经济
5.3 国内自贸试验区联动模式
5.3.1 自贸试验区与港口联动(“区港联动”)
5.3.2 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双自联动”)
5.3.3 自贸试验区与综合保税区联动
5.3.4 自贸试验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区际联动)
5.3.5 自贸试验区和临空经济联动
6 河北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建议
6.1 人才政策联动平台
6.1.1 人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6.1.2 人才政策联动相关研究
6.1.3 人才政策联动实证检验
6.1.4 人才政策联动体系建议
6.2 金融联动平台
6.2.1 投资联动
6.2.2 数字金融
6.2.3 绿色金融
6.2.4 政府支持
6.2.5 河北省自贸试验区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6.3 产业联动顶层设计
6.3.1 做好产业联动顶层设计
6.3.2 吸引高技术人才
6.3.3 打造产业联动运输体系
6.3.4 推动产业联动升级
6.4 科技创新联动
6.4.1 搭建科技产业孵化平台
6.4.2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6.4.3 数字经济助推技术发展
6.5 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
6.5.1 相关研究梳理
6.5.2 影响机制与研究假设
6.5.3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5 结论及建议
6.6 继续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6.6.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目标
6.6.2 自贸试验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6.6.3 河北省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6.7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
6.7.1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及联动现状
6.7.2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
6.7.3 促进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北省自贸试验区人才政策协同联动性问卷调查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