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逐梦“芯”程:中国EDA产业的崛起之路
序二领航“芯”程:中国EDA产业的创新之路
序三筑梦“芯”程:中国EDA产业的精进之路
前言
第1章 芯片之钥:解锁EDA的奥秘
1.1 芯片“卡脖子”引发对EDA的重视
1.1.1 行业风云激荡
1.1.2 EDA是芯片之母
1.1.3 加速国产EDA发展的战略紧迫性
1.2 什么是EDA
1.2.1 EDA的定义
1.2.2 EDA的工作流程
1.2.3 EDA涉及的学科
1.3 EDA的特点
1.3.1 技术维度
1.3.2 行业维度
1.3.3 人才维度
第2章 全球视野:EDA发展概况
2.1 EDA发展历程
2.1.1 第一阶段:CAD阶段
2.1.2 第二阶段:CAE阶段
2.1.3 第三阶段:EDA系统设计阶段
2.1.4 第四阶段:当代EDA阶段
2.2 全球EDA市场格局
2.2.1 EDA市场稳定增长
2.2.2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2.2.3 地区发展不平衡
2.3 EDA三大巨头
2.3.1 Synopsys
2.3.2 Cadence
2.3.3 SiemensEDA
2.3.4 三巨头对比
2.3.5 三巨头成功的原因分析
第3章 晨曦初现:中国EDA的萌芽岁月(1978~1993)
3.1 桂林阳朔会议:中国EDA事业正式起步
3.1.1 背景
3.1.2 与会人员及会议经过
3.1.3 会议成果
3.1.4 会议意义
3.2 ICCAD一级系统和二级系统的开发
3.2.1 ICCAD一级系统
3.2.2 ICCAD二级系统
3.3 三级系统——“熊猫系统”的诞生
3.3.1 受限于西方技术封锁
3.3.2 国内外智力相结合,专家、老师、学生总动员
3.3.3 历时5年开发成功,“熊猫系统”问世
3.3.4 推向市场,在国际上受到关注
3.3.5 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小到5年
3.4 我国EDA产业早期生态建设探索
3.4.1 《中国集成电路》期刊的创立:行业知识传播与技术交流体系
3.4.2 全国高校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启动:
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
3.4.3 中国ICCAD联谊会的成立:行业联盟的跨领域整合
第4章 内忧外患:EDA事业陷入沉寂(1994~2008)
4.1 国际EDA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4.1.1 MentorGraphics于1989年率先进入中国市场
4.1.2 Cadence于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
4.1.3 Synopsys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
4.2 国内“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思想盛行
4.2.1 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需求背景
4.2.2 短视思想的形成与扩散
4.2.3 造成深远影响
4.3 中国EDA事业停滞
4.3.1 国际竞争压力下的市场萎缩
4.3.2 研发停滞与自主创新能力削弱
4.3.3 国内EDA人才流失与培养困境
4.3.4 与国外EDA厂商的差距不断增大
4.3.5 对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影响
4.4 守护着EDA最后的“火种”
4.4.1 初创与奠基:在荆棘中播种希望
4.4.2 突破与转型:在困境中砥砺前行
4.4.3 发展与创新:在逆境中绽放光芒
4.4.4 传承与守望
第5章 重整旗鼓:中国EDA在坚守中迎来转机(2008~2017)
5.1 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的加持
5.1.1 “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的背景
5.1.2 “核高基”聚焦三个方向
5.1.3 “核高基”对EDA的助力
5.2 国产EDA在细分市场找到突破口
5.2.1 模拟芯片设计
5.2.2 物理实现
5.2.3 特定应用领域的工具开发
5.3 EDA火种开始广为传播和延续
5.3.1 本土EDA企业崭露头角
5.3.2 产学研合作加强
5.3.3 EDA人才培养力度加大
第6章 蝶变展翅:EDA产业加速进行时(2018年以来)
6.1 芯片产业迎来历史新机遇
6.1.1 科创板设立
6.1.2 集成电路专项基金二期、三期启动
6.1.3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出
6.1.4 芯片产业受到资本青睐,人才也开始回流
6.1.5 芯片国产替代开始加速
6.2 多家EDA企业成功上市
6.2.1 概伦电子
6.2.2 华大九天
6.2.3 广立微
6.3 初创企业生机盎然
6.3.1 鸿芯微纳成立
6.3.2 阿卡思微电子成立
6.3.3 合见工软成立
6.4 技术覆盖面日趋全面
6.4.1 全定制电路设计EDA工具系统
6.4.2 数字电路设计EDA工具
6.4.3 晶圆制造EDA工具
6.4.4 封装类EDA工具
6.5 产业链生态不断完善
6.5.1 企业数量与规模增长
6.5.2 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6.5.3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6.5.4 市场认可度提高
第7章 启航未来:全球EDA发展趋势洞察
7.1 EDA技术发展趋势
7.1.1 后摩尔时代技术演进
7.1.2 新兴应用需求牵引
7.1.3 信息技术融合
7.1.4 数字孪生
7.2 EDA政策与法规洞察
7.2.1 国际组织的作用与影响
7.2.2 多边机制的间接影响
7.2.3 行业协会与组织的规范作用
7.2.4 主要国家的EDA政策动向
7.2.5 未来趋势与挑战
第8章 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