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然知识原理研究 科学人文名著译丛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52362
  • 作      者:
    [英]怀特海
  • 译      者:
    杨富斌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5-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怀特海在本书中构建了一种将经验的复杂性纳入科学观察视角的框架。与《自然的概念》和《相对性原理》等著作共同构成了怀特海后期形而上学思辨的理论框架。


展开
作者简介

A.N.怀特海,生前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0世纪享誉世界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其主要著作有《过程与实在》、《科学与近代世界》、《观念的探险》、《思维方式》、《自然的概念》、《关于自然知识的原理》、《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等。曾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学校任教。

杨富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前院长、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荣誉学院前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怀特海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银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加州克莱蒙研究生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和人的发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等。主要译著有爱丁顿《物理科学的哲学》(商务印书馆2014年)、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社会科学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胡塞尔》(中华书局2002年版)、《莱布尼茨》(中华书局2002年版)、《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基础》、《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后三本均为华夏出版社出版)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最初于1919年出版,此后以多种形式再版。作为怀特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自然知识原理研究》提出了一种科学观察的视角,该视角融入了对经验的复杂理解,而非优先强调“纯粹”感官数据的地位。与《自然的概念》(1920年)和《相对性原理》(1922年)等著作一起,该书为怀特海后来的形而上学思辨奠定了框架。本书也被学界视作是一部重要著作,对任何对科学与哲学关系感兴趣的人都具有价值。

本书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科学的传统”,分为四章,分别探讨意义问题、动力物理学的基础、科学的相对性和全等问题。第二部分为“科学的材料”,分为三章,分别探讨自然的要素、事件和客体问题。第三部分为“广延抽象的方法”,分为七章,分别研究广延抽象法的原理、持续性和瞬间与时间系统、点与直线、常量与全等、运动等问题。第四部分为客体理论,共分五章内容,分别研究客体的位置、物质客体、因果要素、节律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研究的主题涉及三个主要的思想潮流,我们可以把这三个思想潮流准确地称之为科学运动、数学运动和哲学运动。 现代理论物理学以其关于物质和电的本质的革命性理论,使得“什么是科学的终极材料?”这一问题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与事物的本质相符合的是,人类应当发现其自身的行为是如何进行的,并进而应当进一步讨论其自身行为的基本原理。因此,科学的创造先于对科学材料的分析,并且还有可能伴随着接受错误的分析,虽然这一类错误最终会通过丰富的科学想象而得以消除。 数学对自然科学的贡献在于,它能详细地阐述演绎推理的一般艺术,既能运用数字对量的测量进行理论概括,还能对级数的秩序、几何学、时间的精确测量和变化速率进行理论概括。对19世纪以降的批判性研究已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尤其是对几何学的基础有重要的启发。我们现在知道,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公理集,根据这些公理集,人们可以通过最严格的演绎推理把几何学推演出来。但是,这些关于几何学的探究,作为某种抽象的科学,是从各种假设性的前提之中推演出来的。在本书所进行的这一项研究中,我们所关心的是作为物理科学的几何学。我们要探究的是,空间何以能植根于经验之中? 现代相对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开启了新的可能性。【vi】拉莫尔(Larmor)、洛伦兹、爱因斯坦和明可夫斯基(Minkovski),这些伟人前后相继的辛勤劳作,给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并且揭示了空间和时间与知觉知识的终极材料之间的关系。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为由此而出现的更为现代的观点提供物理学的基础。全部探究都建立在如下原理之上: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科学概念是根据经验而进行的最简单概括的首要成果,并且它们并不是在一大堆混乱的微分方程的末端被发现的。这一立场并不是指爱因斯坦近年来所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被拒斥了。这里的分歧纯粹是关于如何进行解释的问题。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测量在实践中也许会导致把各种主要的测量方法精心地予以结合,对此在这部著作中会有所说明。例如,关于引力物质的理论也许包含着关于“漂荡固体”的理论,在本书第39节中将会把这一问题作为探究的主题加以阐述,但是并不会充分地予以展开。这一理论确实起源于爱因斯坦的探究,即:对引力定律的修正,对作为主效应的v2/c2[v是物质的速率,c是光的速率]数量级的修正将会说明更加明显的难题,否则,引力法则就不能对之予以说明。这是一项重大发现,应当归功于其作者。如今这一事实已为人们所熟知。既然如此,那就很容易看到,这种对简单的电磁相对论的修正有可能是这一法则所需要的。然而,我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反复思考这一探究的主要立场,所根据的理论乃是为了说明特殊的自然法则而构思的理论。【vii】而且在当时写作时,爱因斯坦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在证据方面还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关于相对论,我从西尔伯斯坦(L. Silberstein)博士的《相对论》中,以及从威尔逊(E.B. Wilson)教授和刘易斯(G.N. Lewis)教授重要的《回忆录》中获得了富有建设性的激励。 从我们的知觉知识的简单要素中推演出科学的概念,这一讨论立刻会把我们带入哲学理论之中。贝克莱、康德、休谟、穆勒、赫胥黎、伯特兰·罗素和伯格森等人都先后提出并坚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在本书中所进行的探究只是由这些哲学争论中唯一的一个方面所触发的。我们所关心的只是自然界,即知觉知识的客体,而不是认识者与认识的综合。而恰恰正是这一区别把自然哲学同形而上学区分开来了。因此,我们关于自然界的各种难题,如果只是诉诸思考某个能认识自然的心灵,那是根本不可能予以解决的。我们的主题是关于那些已有知识的内在融贯性,我们所要解决的难题是关于那些已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问题上,作者对他人的责任通常产生于可进行辩论的学派,而不是观点一致的学派。而且这些学派在认同和反驳某些观点上占多大比例是更为重要的,它们不必等待难得的正式出版机会,因为这会受到书面文字可怕的持久性的阻碍。目前英格兰在这方面是幸运的,因为伦敦、牛津和剑桥彼此相距不远,很容易抵达,【viii】因而形成了可进行辩论的共同学派,它们只是同古代和中世纪时期的学派相竞争。因此,我要特别感谢伯特兰·罗素、威尔顿·凯尔、F.C.席勒、T.P.纳恩、达威斯·黑克斯、麦克塔格特、詹姆斯·沃德和许多其他人,他们虽然众说纷纭,对同一问题见仁见智,观点不一,然而他们在追求真理方面却都充满着饱满的热情。 读者诸君完全不必特别地关注本书中的探究是否完整。本书只是尝试进行某种探讨,其中所提出的难题比其声称已经解决了的难题还要多。在任何哲学著作中,这种情况都是在所难免的,不管是多么完善的著作也大都如此。人们充其量所能寄希望做的事情,乃是设置一些正确的难题,提出一些正确然而有待说明的问题,并因而在进一步进入那些深不可测的神秘性方面向前迈进一小步。 记忆往往是短暂的。把战争年代英格兰所经历的一切共同情形记载下来,这也许并非不合适。本书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零碎的闲暇时间撰写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写作是为了逃避直接的事实。思考和写作是在枪炮声中进行的——这些枪炮声有的是基奇纳的部队在索尔斯堡平原进行训练的枪炮声,有的则是在索塞克斯海岸隐约回响的枪炮声。书中有些部分是在伦敦防空警报拉响期间所写的,这是为了消磨等待的时间,写作还不时地被炸弹的爆炸声和火炮的回击声打断。而有些论证则是在飞机的轰鸣声中完成的。这片土地举国上下的焦虑和极度的痛苦,乃是胜利所要付出的代价。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