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绪论
投入产出(input-output,IO)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产品生产和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创立,里昂惕夫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3年)。投入产出分析通常有两个维度的研究出发点:核算和模型。核算方面,投入产出表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核算的延伸和扩展,从行业、产业维度上补充了增加值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大核算方法。模型方面,投入产出表作为投入产出模型的载体,是进行数量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于计量模型的地方在于,投入产出模型具有里昂惕夫逆矩阵(Leontief inverse matrix)的优良性质,充分考虑了系统内各区域、各部门在产品生产和消耗中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联关系,是更加科学、系统地进行数量经济分析的重要模型之一。
投入占用产出分析是对投入产出分析的扩展。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陈锡康研究员等受中央有关部门委托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在编制中国农业投入产出表时,发现虽然耕地、水和各类农业机械、劳动力等在粮食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并没有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得到反映。于是,陈锡康研究员将存量占用引入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占用产出分析中占用的存量是产生流量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存量,才能有流量,而存量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流量的规模和状态,存量的增加和存量损耗的补充也需依靠流量,存量和流量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本书在陈锡康研究员提出的投入占用产出分析基础上,重点分析占用的存量为就业时的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将系统内各区域、各部门生产涉及的流量、存量间的复杂经济关联关系进行了整体描述,通过里昂惕夫逆矩阵、里昂惕夫模型(Leontief model)实现了对需求侧拉动效应、产业链条测度等的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就业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就业问题。非常多的国家都把失业率作为观察经济运行和社会动向的晴雨表,把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尤其是在我国,我国是一个有着超过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减少、人口绝对量减少等多重压力和挑战下,如何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
就业工作历来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就把“必须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9)作为当时八项重点工作之一。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邓小平,1994)2002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江泽民,2006)2012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坚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2021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继续强调了就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调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从学术发展上来看,就业也是当前学者重点关心的热点领域之一。就业总量领域的开拓者Keynes(1936)、Samuelson和Solow(1960)、Friedman(1977)、Sargent和Wallace(1975)等多从理论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分析理论。就业结构领域的开拓者Clark和Rewritten(1957)、Kuznets(1955)、Lewis(1954,1958)等则着重从数据出发,研究数据所反映的现实经济变化规律,提出新的理念。从发达国家的就业与产出、就业与通胀、就业与工资、就业与福利等角度,到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二元就业体制角度,就业问题研究都呈现出与其他问题研究所不同的特点: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下的就业研究呈现完全不同的思路,总量与结构同等重要。
国内的就业问题研究则集中于我国作为*大的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问题,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基础薄弱,实现“高增长、高就业”是我国学者所希望达到的*终目的,但是实证数据显示的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结论是否准确?背后推动因素又是什么?我国学者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二元经济体制下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有效地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转移途径如何,也是我国发展经济学者力图解决的问题,从实证到理论,再从理论到政策建议是国内学者的普遍研究思路。
纵观就业领域的研究,总量问题的研究多与产出相联系,结构问题的研究多与三大产业、城乡相结合,但是多部门的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就业人员内部结构则鲜有人研究。就业投入占用产出分析则很好地提供了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可能性,它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各部门生产与*终需求、*初投入、就业占用的关系全盘反映在一张表式中,通过里昂惕夫逆矩阵探求复杂经济的数量解释。就业投入占用产出分析或许能够开辟一条崭新的研究就业问题的路径,本书意在对就业问题在投入产出技术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建立新模型、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
本书主要的章节安排如图1-1所示。第二章介绍本书的核心理论模型和数据基础,*先介绍投入产出模型及扩展模型,其次重点讲解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就业投入占用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数据需求。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包括基本模型的构建、基本系数的描述统计和基本模型应用于宏观政策的模拟分析,给出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基本的分析范式。第四章则在第二章理论模型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就业群体乘数模型,将就业向量扩展为城乡就业矩阵,构建城乡就业群体乘数,并进行全国及地区层面的实证分析。第五章、第六章是在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基础上应用结构路径分析(structural path analysis,SPA)方法及结构路径分解分析(structural path decomposition analysis,SPD)方法的实证研究,这两种方法是研究需求通过生产链条关联传导至就业的重要分析途径。第七章在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区分加工出口的非竞争型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相应的价格模型,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工资上涨对国内物价和出口产品成本的影响效应。第八章强调融合,融合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和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将能源与就业放在同一个分析框架下构建能源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为更多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模型参考。第九章创新性地提出了反映新经济的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来反映如何将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与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有机融合,实现模型创新、问题创新。第十章以就业投入占用产出表为数据库,扩展宏观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互联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是运用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在就业领域分析问题的一个新角度。
图1-1 本书的结构框架图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本书作为“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的系列丛书之一,重点研究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在就业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的发展。本书从基本模型的介绍、就业矩阵的编制方法、就业群体乘数的理论创新、结构路径分解分析的实证创新多个维度对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是对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完善和补充。
第二,基于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提出新模型、解决新问题。本书在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新问题提出了新模型,包括反映新经济的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区分加工出口的非竞争型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及能源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不同模型适用于不同经济问题的分析,具有不同的研究特色。
第二章 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表式编制
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投入产出技术为基础,是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特点,主要是在流量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各部门生产中占用的就业存量,补充了流量与存量的关联关系,为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就业规模和结构,以及就业与生产投入、产出流量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模型。本章将*先介绍投入产出模型及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其次对就业投入占用产出表所依赖的就业向量、就业矩阵的编制进行介绍。
**节 投入产出模型及扩展模型
投入产出技术(input-output technique)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其基本思想体现在“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文中,他提出的经济体系中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是*早的投入产出技术的雏形,其后在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Theoritical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 in Input-Output Analysis两本书中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并进行了实证分析。1973年,里昂惕夫因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出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中使用*为广泛的工具之一(Baumol,2000)。1988年成立的国际投入产出学会(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Association,IIOA)2000年的年度报告宣称,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经常编制投入产出表,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日本、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都会定期编制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一、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模型建立的基础,也是投入产出技术的数据基础。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棋盘式结构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耗之间的关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投入产出表可以有不同的种类,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其基本表式如表2-1所示。该表式行向内容包括中间需求、*终需求和总产出,列向内容包括中间投入、*初投入和总投入,每个行业的总产出与总投入相等。
在表2-1中,投入产出表的行向产出和列向投入两个方向交叉形成四个象限,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部分形成第Ⅰ象限—中间流量矩阵,*终需求和中间投入形成第Ⅱ象限—*终需求矩阵,中间需求和*初投入形成第Ⅲ象限—增加值矩阵,*终需求和*初投入形成第Ⅳ象限—再分配矩阵。当前的投入产出表中并没有再分配矩阵的数据,这部分数据反映的是第Ⅲ象限*初投入通过资金运作转变为第Ⅱ象限*终需求的转换过程,是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反映,这部分数据可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金流量表中获取。当然也有学者根据资金流量表编制了类似于投入产出表的平衡表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山西财经大学李宝瑜和李原(2014)发表的文章。
基于投入产出表中反映的国民经济核算关系:中间
展开